东北大学2022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推荐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奖项 |
1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四新”背景下金属矿深部绿色智能开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冯夏庭、顾晓薇、王青、徐帅、胥孝川、陈天宇、杨成祥、陈庆凯、曹建立、赵兴东 | 一等奖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基于BEACON模式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 张国臣、丁义浩、范芙蓉、岳登晓、王泽燊、王刚、 孙 晶 | 一等奖 |
3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专业实践和“双创”教育融合的机械工程教学创新与实施 | 赵继、于天彪、朱立达、李小号、巩亚东、陆志国、丛德宏、刘杨、陈培媛、罗忠、谭学飞 | 一等奖 |
4 | 创新创业学院 | 面向一流学科专业群“链条式枢纽型”创新创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孙秋野、潘 峰、刘建昌、徐林、李鸿儒、黄达、 贾建锋、任鹏、霍楷、陈东岳 | 一等奖 |
5 | 教务处 | 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徐 林、籍亚玲、宋叔尼 | 一等奖 |
6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多元化需求引导自动化专业新工科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 陈东岳、贾同、徐林、薛定宇、关守平、常玉清 、王洪峰 刘纪红、张羽、丛德宏 | 一等奖 |
7 | 理学院 | 模式引领、课程为基、科教融合---化学拔尖学生培养改革与实践 | 徐章润、王军、陈旭伟、陈明丽、何荣桓、张霞、于永亮、韩义德、胡建设、杨婷 | 一等奖 |
8 | 冶金学院 | “思政引领、多维联动”的绿色低碳冶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 | 杜涛、刘承军、杨澈、姜茂发、朱苗勇、沈峰满、 张廷安、翟玉春、王鹤鸣、苑轶 | 一等奖 |
9 | 工商管理学院 | 基于PBL和OBE融合的“工商管理+大数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孙新波、贾建锋、朱春红、张兰霞、易平涛、李伟伟、 赵希男、辛冲、闫佳祺 | 一等奖 |
10 | 理学院 | 质量先行、机制保障、安全开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 陈明丽、孟皓、杨婷、刘敏、可迪、孙忠乔、张霞、杨春光、赵爽、陈旭伟 | 一等奖 |
11 |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宋叔尼、胡忠武、孙思萌、夏晓丹 | 一等奖 |
12 | 文法学院 | 基于“三导”有机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索 | 杜宝贵、杨威、李丹、陈玉芬、甘霖、江妍萱 | 一等奖 |
13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全局形态普适型大众方法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探索与应用 | 闻邦椿、刘建军、于天彪、李小号、罗忠、陆志国、孙伟、郝媛、姜世杰、汪博、刘杨 | 一等奖 |
14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融合创新”范式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徐林、王姝、关守平、薛定宇、常玉清、何大阔、 潘峰、林明秀、谭树彬、张羽 | 一等奖 |
15 | 秦皇岛分校 | 融合务实理念下的“六专一核”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 周立斌、李晓奇、王雷震、马廉洁、张顺宇、梅瑞斌、韩鹏、王希艳 | 一等奖 |
16 | 软件学院 | 面向企业需求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程维、朱志良、张斌、姜琳莹、董傲霜、宋经平、李昕、王莹、张骁 | 一等奖 |
17 | 机器人学院 | 基于“一核四翼”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吴成东、贾子熙、纪鹏、徐红丽、房立金、方正、迟剑宁、闻时光、李宠、冯德慧 | 一等奖 |
18 | 计算机学院 | “校企联动-教研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多通道实训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于戈、张天成、李哲洙、鲍玉斌、王军、张翼飞、印莹、寇月、刘思宇 | 一等奖 |
19 | 秦皇岛分校 | “四位一体”—“三结合”—“一贯穿”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赵勇、沙晓鹏、赵玉良、吕江涛、段洪君、王晓蕾、吕晓永、胡晟、蔡露、马淑华 | 一等奖 |
20 | 外国语学院 | 《大学英语》生态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勃然、李欣、王立婷、高志英、宋岩、姜雪、郝丽霞、刘丽欣、武芳芳、赵越 | 一等奖 |
2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经典品读融入高校思政课党史教学的方法探索 | 田鹏颖、任鹏、朱丽颖、张志元、曹洪滔、边水燕 董蕾、赵亮、陈震、姜耀东 周莉 | 一等奖 |
22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生物工程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在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 刘佩勇、崔振波、王超、王文星、刘丽君、费腾、许家林、黄永业、张颖、王国卿、马月萍、刘江、王笑语 | 一等奖 |
23 | 冶金学院 | “冶金+控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 祭程、钟良才、蔡兆镇、付贵勤、罗森、王卫领 | 一等奖 |
24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本-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 | 朱万成、曹建立、车德福、刘婉婷、刘洪磊、侯晨、牛雷雷、张亚兵 | 一等奖 |
25 | 计算机学院 | 以科技竞赛为依托一核心两阶段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鲍玉斌、杨金柱、张立立、杨一桐、刘晨、王明全、刘小锋、王彤、孙思宇、刘思宇 | 一等奖 |
2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坚持立德树人 做好课程思政 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 丁桦、赵宪明、祖国胤、唐正友、李英龙、班春燕、高秀华、高彩茹、蔡明晖、彭良贵 | 一等奖 |
27 | 理学院 | 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并行,面向未来数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邵新慧、冯男、史大涛、张铁、盛莹、陈艳利、李铮、赵晓朋、陈子旋、沈海龙 | 一等奖 |
28 | 秦皇岛分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元个性化”人工智能方向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 王聪、徐长明、苑迎、万聪、沈哲 | 一等奖 |
29 | 软件学院 | 支持“多端全栈”整合开发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学习(PBL)模型构建与实践 | 张引、张斌、赵玉丽、张长胜 | 一等奖 |
30 | 艺术学院 | “一流大学”美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研究 | 张燕楠、霍楷、韩营颖、樊强强、谷会敏等 | 一等奖 |
31 | 理学院 | 双一流背景下数学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孙艳蕊、钱金花、宋叔尼、张国伟、邵新慧、王洪曾、郭阳、朱和贵、袁媛、钱进 | 一等奖 |
32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基于OBE理念的土木工程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贾蓬、王述红、赵文、康玉梅、陈猛、李慎刚、 沈祁萌、张晓德 | 一等奖 |
3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自动化类”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张羽、鲍艳、王彦婷、司维、梁岩、 梁雪、贾旭、王泓潇、吴传平 | 一等奖 |
34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混合学习空间视域下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图学课程为例 | 李小号、朱立达、马明旭、陈培媛、李翠玲、孙少妮、赵薇、王娜、赵群超 | 一等奖 |
35 | 工商管理学院 | 新阶段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 王健、蒋忠中、郭伏、王宝森、冯国奇、田树喜、王昱、孙洋、吴冬梅、陆阳 | 一等奖 |
36 | 冶金学院 | 典型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提升及在COVID-19期间的应用 | 吕国志、李建中、刘承军、石忠宁、豆志河、邓志银、刘风国、钟良才、金哲男、符 岩 | 一等奖 |
37 | 体育部 | 五育并举框架下公共体育改革研究 | 孙玉宁、陈松、贺天麟、杜成林、回军、赵崇乐、刘冠铭、贾海波、王一鸣、韩姝 | 一等奖 |
38 | 软件学院 | 课堂、课程、课群、课外——新工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分层演进与融合创新 | 郭军、张斌、丁义浩、张爽、刘益先、宋宝燕、王军、张翼飞、郭莹、李哲洙 | 二等奖 |
39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五育并举理念下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潘峰、武建军、孙秋野、徐林、李鸿儒、陈东岳、亓红强、杨东升、王姝、邱菊 | 二等奖 |
40 | 工商管理学院 | 基于PBL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贾建锋、孙新波、王艳梅、朱春红 | 二等奖 |
41 | 秦皇岛分校 | “一芯双环”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究与实践 | 韩鹏、王建军、沈岩莉、李岩、史闻博、张建波、宋昕、王聪、周立斌、顾德英 | 二等奖 |
42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大工程观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 康玉梅、王述红、丁义浩、艾国生、王立慧、任鹏 贾蓬、刘婉婷、陈猛、程云虹 | 二等奖 |
43 | 江河建筑学院 | 面向国际化的“多元整合”教学模式下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席天宇、陈雷、刘抚英、顾威、张九红、陈颖、刘哲铭、王大鹏、吴德雯、王莹 | 二等奖 |
44 | 艺术学院 | 基于创新驱动与成果导向的一流大学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霍楷、张燕楠、韩营颖、樊强强、谷会敏、李宇峰、李晓迪、解晓娜、陈晓敏、安娜、周宏蕊、高翯 | 二等奖 |
45 | 工商管理学院 | 人因工程学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 郭伏、金海哲、马钦海、屈庆星、冯国奇、范学新 | 二等奖 |
46 | 秦皇岛分校 | 经济学教学团队引领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 初钊鹏、邹振栋、陈俊龙、王宪良、张印午、周立斌、吕世斌 | 二等奖 |
47 | 文法学院 | 面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 | 李丹、隋永强、孙萍、曹海军、魏淑艳、陈德权、张晓杰、陈玉芬 | 二等奖 |
48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 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实践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 | 陆志国、于天彪、刘冲、孙秋野、黄达、王宏 | 二等奖 |
49 | 计算机学院 | 问题导向与“胜任力”模型评价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 徐彬、鲍玉斌、高克宁、张斌、于戈、宋叔尼、徐林、赵长宽、张昱、柳秀梅、李凤云、陈洪军、郭晓宇 | 二等奖 |
50 | 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 | 新时代面向新工科的贯通融合式工医交叉 | 赵越、王之琼、徐礼胜、齐守良、崔笑宇、李佳月、李建华、孝大宇、田实、黄微 | 二等奖 |
51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基于OBE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及持续改革-以《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 | 刘善军、包妮沙、马保东、贺黎明、魏恋欢、张胜军 | 二等奖 |
52 | 秦皇岛分校 |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专创融合培养方案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段洪君、郭戈、郝志方、魏永涛、孟范伟、陈晨 | 二等奖 |
5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外合作办学法语课群课程思政——法语讲中国 | 贺翔、张玉宝、董磊、王建军、闵娜、董楠、商淼、杨壹程、关录奎、王欣欣 | 二等奖 |
54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培育学生核心胜任力 土木专业一流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 王述红、陈猛、康玉梅、贾蓬、张晓德、商子惠、 赵永、沈祁萌、谭义凡、姚骞 | 二等奖 |
55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全方位 全要素 全过程”模式下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王玉涛、谢植、高宏亮、肖军、吕伍、张羽、 张玖、阳剑、邱菊、张伟宏 | 二等奖 |
56 | 冶金学院 | 基于跨界融合的化工原理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及慕课建设 | 张廷安、刘燕、豆志河、吕国志、赵秋月 | 二等奖 |
57 | 计算机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课程建设教改与实践 | 张石、丁山、佘黎煌、王明全、李大宇、鲍喜荣 | 二等奖 |
58 | 冶金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化贯通式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 | 李宝宽、王芳、刘中秋、齐凤升、荣文杰 | 二等奖 |
59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构建公共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夯实基础 突出实践 面向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 肖军、杨华、李鸿儒、孙秋野、胡志远、刘晓志、 杨楠、杨东升、肖平、陈姝雨 | 二等奖 |
60 | 冶金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岳强、董辉、杜涛、李宝宽、王鹤鸣、韩宗伟、李国军、孙文强、王芳、刘军祥 | 二等奖 |
61 | 机器人学院 |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 王斐、房立金、闻时光、李宠、冯德慧、丁其川、王昊、王军义、楚好、王帅 | 二等奖 |
62 | 理学院 | 立德树人、个性培养——全方位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旗、公卫江、刘静、张多、赵国俭、张德安、孙晶、朱盼盼、朱雨莲、席秋颖 | 二等奖 |
63 | 秦皇岛分校 | 一心·二融·三入·四益·五步: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董劭伟、柴冰、秦飞、曹金娜、王莲英、马娜 | 二等奖 |
东北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一等奖 |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研究生院 秦皇岛分校 宣传部 教务处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冶金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 熊晓梅 张国臣 孙正林 丁义浩 朱志良闫研 王兴伟 田鹏颖 徐林 任鹏 王刚 |
一等奖 | PBL与OBE深度融合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教务处 软件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人事处 | 王建华 朱志良 张斌 孙新波 徐林 滕超 孟令浩 李伟 宋经平 黄琳 |
一等奖 | 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组织模式探索与实践 | 软件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 朱志良 张斌 程维 孙新波 姜琳颖 黄玮强 于海 刘洪娟 刘益先 张骁 |
一等奖 | 面向“四金一新”本科教育建设框架的“一体两翼共建互促”教学改革模式创新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薛定宇 潘峰 徐林 黄敏 林明秀 陈东岳 王骄 陈大力 鲍艳 杨丹 李贞妮 郭路佳 |
一等奖 |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评价体系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工商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 贾建锋 孙秋野 孙新波 黄达 严立宁 朱春红 曲道钢 李丹 于亚新 |
一等奖 |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韩跃新 高鹏 崔宝玉 孙永升 卢冀伟 李丽匣 李文博 沈岩柏 刘杰 李艳军 姚金 |
一等奖 | 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朱立达 巩亚东 于天彪 陈培媛 巩云鹏 宋锦春 罗忠 李翠玲 李小号 陆志国 孙红春 |
一等奖 | 创新英语人文知识类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大视野+高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 外国语学院 | 张威 邓建华 张德旭 杨林 冯溢 |
一等奖 | “育”心“铸”才纵横交融、协同联动,提升新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杨金柱 鲍玉斌 于亚新 覃文军 聂国东 邓庆绪等 |
一等奖 | 适应新技术和新职业演化的高端软件人才能力贯通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张斌 程维 郭军 董傲霜 姜琳颖 韩春燕 李昕 吴辰铌 张骁 宋经平 |
一等奖 | 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冶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朱苗勇 杜涛 杨澈 刘承军 韩庆 储满生 谢峰 |
一等奖 | 整体论视角下PBL和OBE融合的经管类专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 工商管理学院 | 孙新波 朱志良 贾建锋 袁知柱 黄玮强 朱春红 许波 严立宁 张兰霞 庄新田 石天 李力 杜洋 郭芳 |
一等奖 | 以“三融合、两提升、一引领”为特色的大学物理金课建设 | 理学院 | 陈肖慧 张建锋 代雪峰 崔晶磊 张莉 王强 吴海娜 张莲莲 徐丽红 杨玉玲 赵国俭 易光宇 王建平 宋根宗 |
一等奖 | 基于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混合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艺术学院 | 张燕楠 霍楷 朱利 张哲 韩营颖 黄岑 李晓迪 谷会敏 汤常鸣 谢纳 樊强强 王玮 |
一等奖 | 机制为先 质量为魂 队伍为要 安全为基——电子实验中心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鸿儒 张海峰 张羽 徐林 鲍艳 吴传平 丛德宏 王彦婷 梁雪 陈姝雨 杨华 肖平 梁岩 |
一等奖 |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过程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 理学院 | 孙艳蕊 宋叔尼 杨中兵 陆小军 袁媛 张薇 张国伟 孔庆海 韩志涛 |
一等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驱动的“培德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孙正林 马廉洁 武涛 秦飞 周立斌 柴冰 郝庆云 赵琛 穆崟臣 张顺宇 何双雷 郜启飞 |
一等奖 | 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的“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材料高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蒋敏 秦高梧 张德良 刘杨 金剑锋 张玉宝 茹红强 王建军 贺翔 赵晓丽 任玉平 关录奎 |
一等奖 | “理论引领、多方协同”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任鹏 田鹏颖 孙涛 董蕾等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康玉梅 贾蓬 王述红 陈猛 赵文 程云虹 李慎刚 陈百玲 李鑫 樊赟赟 |
一等奖 | 基于“全域培养”理念的新文科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 | 文法学院 | 杜宝贵 张平 李丹 陈玉芬 江妍萱 |
一等奖 |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下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孙雷 顾晓薇 胥孝川 赵鑫 包妮莎 邱景平 |
一等奖 | 无机化学课堂新教与学模式建设 | 理学院 | 张霞 韩义德 徐君莉 徐燕 王赟 桑晓光 |
二等奖 | 基于理工科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课程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大视野”素质提升系讲座人文选修课建设为例 | 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 丁义浩 朱志良 闫研 李晨 王刚 史鉴 杨明 刘颖慧 王延邦 |
二等奖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丁桦 赵宪明 祖国胤 高彩茹 彭良贵 唐正友 刘越 班春燕 李英龙 高秀华 |
二等奖 | 基于“三师”“三业”“三法”的“3×3”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文法学院 | 李丹 杜宝贵 陈玉芬 贾建锋 黄晓颖 朱翠兰 江妍萱 |
二等奖 | 践行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高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 软件学院 | 程维 姜琳颖 宋航 于 海 石凯 张骁 |
二等奖 | 自动化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徐林 刘建昌 潘峰 陈东岳 王姝 林明秀 常玉清 薛定宇 关守平 何大阔 谭树彬 王洪峰 张羽 张伟宏 郑泽萍 |
二等奖 | 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践 | 理学院 | 王旗 公卫江 刘静 张德安 崔晶磊 朱盼盼 朱雨莲 |
二等奖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鲍玉斌 杨金柱 张莉 李诺 孙思宇 聂国东 梁媛 张力航 张天成 刘佳良 张立立 |
二等奖 | 面向体验式学习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学生指导服务中心 | 刘云飞 张小诗 程宏 吴政新 田冠仁 顾硕 孙欣然 李思洋 武琳 方静譞 梁媛 高歌 宋晓艳 |
二等奖 | 新兴技术范式下基于OBE 理念的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顾晓薇 胥孝川 王青 |
二等奖 | 创业先锋班——以“专创融合 模块教学 行动为先”为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 创新创业学院 | 孙秋野 黄晓颖 黄达 张立志 吕宏岩 王刚 贾建锋 张青敏 |
二等奖 | “育体·育人”推动高校足球专项课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体育部 | 金刚 |
二等奖 | “四位一体”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和内容贯通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邓庆绪 刘晨 张立立 鲍玉斌 王彤 侯帅 李传文 刘学 王璐 刘佳良 陈郭成 刘思宇 郭崇双 |
二等奖 | 立足长远 谋求创新 电工电子系列实验课程的新时代发展之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杨华 李鸿儒 肖平 肖军 司维 张莹 张伟宏 胡志远 刘一 李景宏 尹光明 张羽 陈姝雨 杨楠 周子俨 |
二等奖 | 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学英语课程分类教学改革与实践 | 外国语学院 | 李欣 王勃然 王立婷 芦卉艳 姜雪 杨柏艳 王雪丽 高志英 赵越 宋岩 李韬 曲抒阳 |
二等奖 | 一流大学音乐类专业区域特色型、实践创新型、成果导向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艺术学院 | 李晓迪 张燕楠 霍楷 张杨 于彤 魏巍 赵丹丹 |
二等奖 | 教师队伍结构升级为保障的“五位一体”思 政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朱丽颖 田鹏颖 任鹏 张志元 曹洪滔 边水燕 董蕾 周莉 |
二等奖 | “学科融合”程序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改革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徐彬 高克宁 赵长宽 柳秀梅 张昱 李封 那俊 高岩 于戈 陈默 鲍玉斌 杨金柱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协同的阶梯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玉涛 谢植 高宏亮 战明 张玖 吕伍 胡振伟 阳剑 赵树茂 王琦 梅国晖 李晶皎 孟红记 何庆 张传义 杨钢 张华 次英 张亚男 孟凡利 孟琭 李晋 胡海峰 吕日清 刘文红 苑振宇 闫爱云 王爱侠 李雪刚 |
二等奖 | 面向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土木类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陈猛 王述红 康玉梅 贾蓬 赵文 程云虹 李鑫 乔丽苹 林萱 |
二等奖 | 工程图学类课程强化过程评价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李小号 马明旭 黄英 孙少妮 赵薇 赵群超 张闻雷 王娜 陈亚哲 张振伟 |
二等奖 | “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成东 贾子熙 张云洲 王斐 房立金 纪鹏 闻时光 王军义 姜杨 迟剑宁 王帅 李宠 冯德慧 |
二等奖 | 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丁山 张石 王明全 李大宇 鲍喜荣 佘黎煌 |
二等奖 | 基于OBE理念的《采矿学》国家一流金课建设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王青 顾晓薇 胥孝川 陈庆凯 李元辉 孙效玉 张伟峰 |
二等奖 | 《创客实战训练营》——面向“专创融合”的创新实践一流课程建设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韩鹏 张淑梅 李岩 顾德英 柳彬德 杨 茉 王聪 |
二等奖 |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高素质日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外国语学院 | 王秋菊 马小力 李宗鹏 毕克寒 王岩 陈永岐 林荫 孔宁 李帅 郭晓颖 赵艺 |
二等奖 | 生物工程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刘佩勇 崔振波 亓红强 曹成有 汪冰 黄学石 丁辰 刘弘光 姜楠 王惠强 |
二等奖 | 跨校联合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 江河建筑学院 | 高雁鹏 修春亮 刘生军 李洋 崔俏 李莎莎 |
二等奖 | 工程创新能力导向的土木类实践育人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王述红 贾蓬 陈猛 康玉梅 赵文 程云虹 李艺 乔丽苹 赵永 张晓德 李嘉祥 杨百存 |
二等奖 | 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 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 | 赵越 齐林 鲍楠 王之琼 李建华 孝大宇 孙航 郝丽玲 张轶 孔谧 |
东北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 | |||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特等奖 | “双师资双课堂、双领域双能力、个性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朱志良、程维、王瑞平、姜琳颖、韩春燕、于海、关洋、张骁、徐剑、高天寒 |
特等奖 | 深化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引领多元化、国际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薛定宇、潘峰、王浩然、陈东岳、王骄、林明秀 |
特等奖 | 大学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理学院 | 宋叔尼、陆小军、孙艳蕊、杨中兵、张国伟、袁媛、刘静宜、韩海燕、孔庆海、韩志涛、沈海龙、周娟、钱若云、郭阳、郑连伟、张雪、阎家斌、孙涛、张薇、邵新慧、常桂松、徐晨、吴剑 |
特等奖 | 基于数字化建模与仿真的机械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朱立达、巩亚东、史家顺、原所先、于天彪 |
特等奖 | 适应行业绿色智能化发展“冶金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朱苗勇、杜涛、杨澈、储满生、王兆文、娄太平 |
一等奖 | 非工科专业教育认证探索与实践 | 教务处 | 朱志良、沈峰满、徐林、孙萍、宋叔尼、李鸿儒、王健、张霞、黄琳、卜馨、胡忠武、籍亚玲、邵新慧、李丹、谷会敏、朱春红、黄晶、柴静蕊、贾丽君 |
一等奖 | 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王兴伟、于瑞云、朱志良、李丹程、任涛、陈东明、张爽、韩春燕、代钰、高天寒、宋杰、谭振华、郭贵冰、刘莹、赵建喆、巩斯瑶、郑鑫、王瑞平、周福才、马连博、刘国奇、徐剑、毛克明、姜琳颖、李昕、刘园、王爽、张伟、张明卫、刘益先、邓卓夫、毕佳、崔晓莉、李妲、宫晓莉 |
一等奖 | 服务于机器人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成东、张云洲、贾子熙、薛定宇、王斐、赵姝颖、陈大力、闻时光、纪鹏、房立金、方正、姜杨、楚好、王帅、于晓升、迟剑宁 |
一等奖 | “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赛、创、研、学创新示范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艺术学院 | 霍楷、张燕楠、周宏蕊、李宇峰、谷会敏、汤常鸣 |
一等奖 | 以建设新形态MOOC版教材为核心的立体化系列教材建设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罗忠、王菲、郝丽娜、胡明、房立金、程红太、马树军、于清文、鄂晓宇 |
一等奖 | 嵌入ACCA资格认证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工商管理学院 | 袁知柱、孙新波、马钦海、许波、周黎明、王艳辉、郭芳 |
一等奖 | 面向通识教育的人文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教务处 | 籍亚玲、朱志良、滕超、吴海娜等人文课教师 |
一等奖 | 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全过程改革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鸿儒、鲍艳、肖平、杨华、吴传平、贾旭、张羽、梁岩、王泓潇、司维、张莹、陈姝雨、梁雪 |
一等奖 | 基于新工科建设面向学生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鲍玉斌、张立立、刘晨、王彤、侯帅、刘佳良、栾峰、王明全、李大宇、尹国成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综合改革 | 理学院 | 王旗、刘静、程显中、高茜、张德安、胡广兴、朱盼盼、朱雨莲 |
一等奖 | 东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周莉、高青、汪洋、崔盼盼、王冬梅 |
一等奖 | 基于云平台的“全程导师制”动态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文法学院 | 杜宝贵、陈玉芬、江妍萱、冷秀丽、刘武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谢植、王玉涛、吕伍、李晶皎、高宏亮、张羽、胡振伟、郭路佳、赵树茂、战明、孟红记、张伟宏、梅国晖、杨钢、张华、张传义、梁岩、何庆、阳剑、张玖、闫爱云、王爱侠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的分层递进本硕贯通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徐林、刘建昌、关守平、李鸿儒、王建辉、潘峰、陈东岳、常玉清、王姝、张羽、郭路佳、杨岑 |
一等奖 | 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 理学院 | 陈明丽、于永丽、杨春光、于永亮、陈旭伟、徐章润、徐烨、赵爽、杨婷、刘梅英、王月、王建华 |
一等奖 |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 秦皇岛分校 | 王斌、张淑梅、魏永涛、柳彬德、罗国锋、郜启飞、杨茉 |
一等奖 | 基于“课堂-实验-夏令营-项目-竞赛-创业”六维联动的新工科育人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郭军、张斌、鲍玉斌、于亚新、高岩、陈刚、宋航、刘晨、侯帅、张立立、王彤、吴宏林 |
一等奖 | 公共基础课大班型教学班混合教学实践 | 理学院 | 陈肖慧、张莉、代雪峰、张莲莲、崔晶磊、张建锋、王强、吴海娜 |
一等奖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祖国胤、丁桦、蔡明晖、彭良贵、孙伟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345”创新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创新创业学院 | 张立志、王刚、贾建锋、朱翠兰、王世远、王平、黄晓颖、钱祎琳 |
二等奖 | 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创新创业学院 | 贾建锋、张立志、王刚、黄晓颖、朱翠兰、王世远、王平、逄锐、张青敏、钱祎琳、吕宏岩 |
二等奖 | 基于项目学习(PBL)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外国语学院 | 王勃然、赵雯、李欣、宋岩、王立婷、卢卉艳、刘丽欣、郝丽霞、杨柏艳、姜雪、高志英、霍颖、赵黎明 |
二等奖 | 秉承精英人才教育理念,依托控制科学一流学科,构建拔尖人才培养平台-“树梁计划”郎世俊自动化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潘峰、李鸿儒、孙秋野、陈东岳、薛定宇、徐林、杨华、郭路佳、张伟宏、郑泽萍、杨岑 |
二等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提高育人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秦书生、张雷、张晓红、王文慧、范芙蓉、于洪波、韩雪冰 |
二等奖 |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驱动的复合型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刘承军、姜茂发、赵青、孙丽枫、张波、史培阳、闵义、亓捷 |
二等奖 |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培养探索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车德福、韩跃新、王立慧、刘婉婷、林萱、贾丽君、郝玉玲 |
二等奖 | 深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创新压力加工车间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卓越本科生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彭良贵、丁桦、赵宪明 |
二等奖 | 以提升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金双、李凤云、张昱、柳秀梅、李封、赵长宽、焦明海、徐彬、李婕 |
二等奖 |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建设研究与实践 | 工商管理学院 | 郭伏、金海哲、张翠华、冯国奇、张吉善、张川、王海英 |
二等奖 | 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刘佩勇、亓红强、崔振波、曹成有、丁辰、黄学石、汪冰、刘弘光、姜楠 |
二等奖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陈凡、陈红兵、王健、朱春艳、陈佳、程海东、吴俊杰 |
二等奖 | 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康玉梅、陈猛、王述红、赵文、程云虹、陈百玲、李慎刚、樊赟赟、李鑫 |
二等奖 | “校企融合、平台支撑、科研引领、基地提升”土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王述红、陈猛、李艺、康玉梅、贾蓬、乔丽苹、沙成满、李诺、李嘉祥、张晓德 |
二等奖 | 冬季运动项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究 | 体育部 | 逯明智、关荣鑫、杨譞、厉中山、毛羽鹏 |
二等奖 | 基于“问题研讨式”专题教学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于春玲、田鹏颖、赵浚、李光莉、张振芝、田雪飞、曾薇 |
二等奖 | 加强模拟电子技术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及教育创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晶皎、李贞妮、王爱侠、闫爱云、赵丽红 |
二等奖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李丹程、李奇、孟婷婷、韩春燕、那俊、马犇、杨广明、于海、石凯、宮晓莉 |
二等奖 | “双一流”背景下校企合作生物医学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姜永生、齐林、孝大宇、张立、徐礼胜、陈硕、王之琼、王丹丹 |
二等奖 |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与口译能力培养研究 | 外国语学院 | 邓建华、李洋、刘卓、高璐璐、张金玲、王楠、任蕊 |
二等奖 | 个性化&多元化——结合学生兴趣和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天成、鲍玉斌、信俊昌、聂铁铮、聂国东、刘晨、张莉、张立立、刘佳良、孙思宇、李诺 |
二等奖 | 节能减排助推工业绿色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杜涛、岳强、叶竹、王鹤鸣、韩宗伟、李国军、孙文强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多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肖军、刘晓志、李丹、杨楠、李世平、吴春俐、孟令军、孙静 |
二等奖 | 《医学信息学》教材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赵越、王之琼、崔笑宇、徐礼胜、李建华、张静淑、信俊昌、蒋芳芳 |
二等奖 | “互联网+”多层次跨学科的电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成效 | 秦皇岛分校 | 魏永涛、段洪君、赵强、高原、孙文义、任良超、邱新芸、沙晓鹏、李秋明 |
二等奖 | “材料成型机械设备”课程虚拟实践教学应用的研究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彩茹、张福波、丁桦 |
二等奖 | 基于互动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平、何立子、刘晓涛、李磊、石路 |
二等奖 | 东北大学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评价与干预研究 | 体育部 | 孙玉宁、韩冰、王一鸣、毛羽鹏、马啸飞 |
东北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 | |||
特等奖(9项)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1 | 着力建设先进的机械工程实践实训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强化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 巩亚东、于天彪、张耀满、赵春雨、谭学飞等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2 | 基于竞赛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化、竞争式和危机感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霍楷、李宇峰、汤常鸣 | 艺术学院 |
3 |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王青、顾晓薇、邱景平、陈庆凯、赵兴东、杨天鸿、张春明、丁航行、胥孝川、刘婉婷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4 | “多层次-立体化-递进式”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谢植、王玉涛、赵勇、李新光、高宏亮、杨为民、吕伍、张伟宏、郑泽萍、孟红、记战明、梅国晖、杨钢、王琦、张华、张传、义次英、胡振伟、孟琭梁、岩何庆、胡海峰、李晋、吕日清、赵树茂、阳剑、张亚男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5 | 开拓•创新•推广:以国家级精品教材为核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列教材建设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崔建江、王浩然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6 |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徐林、李鸿儒、关守平、杨英华、陈春华、潘峰、袁平、梁岩、张伟宏、郑泽萍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公共基础课中MOOCS教学模式的探索 | 陈肖慧、张莉、张莲莲、崔晶磊、吴海娜 | 理学院 |
8 | “众创式协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张立志、刘军、贾建锋、易平涛、朱春红、陈桂云、郭莉、刘洋、李亚宁 | 工商管理学 院创新创业学院 |
9 |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绩效 | 贾建锋、孙新波、赵希男、马钦海、唐贵瑶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奖(12项) | |||
1 | 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成型专业铸造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 | 刘越、张雅静、辛啓斌、丁桦、刘兴刚、王琳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 | 采矿工程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 | 杨天鸿、车德福、孙效玉、柳小波、张春明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3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朱万成、刘洪磊、于庆磊、张鹏海、魏晨慧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4 | 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 杜宝贵、陈玉芬、冷秀丽、刘武、杨雷 | 文法学院 |
5 | 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张羽、潘峰、陈大力、鲍艳、张伟宏、郭路佳、王彦婷、吴传平、梁岩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6 | 基于阶梯式个性化定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张云洲、贾同、陈东岳、赵姝颖、陈大力、闻时光、纪鹏、贾子熙、王斐、于晓升、楚好、王晓哲、林明秀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优势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郭伏、张翠华、张吉善、张川、金海哲 | 工商管理学院 |
8 |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教材 | 高克宁、李金双、赵长宽、柳秀梅、徐彬 | 计算中心 |
9 | 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改革 | 刘承军、孙丽枫、张波、赵青、姜茂发 | 冶金学院 |
10 |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CDIO教育模式的开放实验规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 鲍玉斌、张立立、李大宇、王彤、侯帅、刘晨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11 | 建设“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创新创业有生力量 | 张立志、王琪、朱翠兰、黄晓颖、王世远、罗玲玲 | 创新创业学院 |
12 | 面向智慧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雯、王勃然、卢卉艳、王立婷、武芳芳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28项) | |||
1 | 生物工程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佩勇、王占友、亓红强、曹成有、姜楠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2 | 材料成形设备教材建设与招募式培养素质的实践 | 高彩茹、丁桦、张福波、邱以清、花福安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3 | 材料成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 张雅静、刘越、王琳琳、时贵安、郭廷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选矿数学模型》教材建设 | 王泽红、陈晓龙、袁致涛、于福家、李丽匣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5 |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构筑一流土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 | 王述红、梁力、康玉梅、郝玉玲、冯阳飞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6 | 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品读教学方法实践 | 田鹏颖、周莉、史鉴、段炼、任鹏、曾薇、张雷、程海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题化模式构建 | 周莉、闫妍、曹洪滔、张志元、刘海军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8 | 基于多维互动模式下的市政学课程建设研究 | 王颖、杜宝贵、耿国阶、张晓杰 | 文法学院 |
9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 李丹、张晓杰、孙萍、杜宝贵、王颖 | 文法学院 |
10 | “翻转课堂 +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改革 | 隋军、牟瑞瑾、赵凯、赵进华、齐宁 | 文法学院 |
11 | 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电工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肖军、刘晓志、李丹、胡志远、杨华、杨楠、李世平、吴春俐、孟令军、孙静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 | 建新电工电子实验平台,育多层次人才创新能力 | 杨华、张伟宏、孟丽君、肖平、张莹、肖军、李景宏、杨楠、尹光明、张立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13 | 深化公共数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 宋叔尼、孙艳蕊、陆小军、阎家斌、张国伟 | 理学院 |
14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孙艳蕊、杨中兵、孔庆海、韩志涛、宋叔尼 | 理学院 |
15 | 大学物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 | 耿平、崔晶磊、王强、吴海娜、陈肖慧 | 理学院 |
16 | 化学系列教材建设之一——“结构化学”教材的建设与实践 | 王军 | 理学院 |
17 |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国家精品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18 | 理工科国际化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赵越、王之琼、崔笑宇、马贺、教立营、王丹丹、孔谧、袁俊、王帅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19 |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改革实践 | 李金双、张昱、李凤云、李封、赵长宽 | 计算中心 |
20 | 多相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工程学课程体系建设 | 张廷安、豆志河、刘燕、吕国志、赵秋月 | 冶金学院 |
21 | 引进国外优势教学资源,建设冶金工程一流学科 | 杨洪英、金哲男、佟琳琳、陈国宝、肖发新、杨澈 | 冶金学院 |
22 | 面向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电子信息类本科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 | 张石、王明全、李大宇、栾峰、佘黎煌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23 | 从基础训练到工程实践--高素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天成、冷芳玲、鲍玉斌、刘小峰、董晓梅、赵志滨、李芳芳、寇月、李晓华、谷峪、冯时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24 |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丹、程韩、春燕、孟婷婷、刘春风、赵建喆 | 软件学院 |
25 |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 | 梁青、张锐锋、杨海东、解欣、贺天麟、张士文 | 体育部 |
26 | 网球运动教程 | 姜晓宏、曹冰、回军 | 体育部 |
27 | 液压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 宋锦春、林君哲、韩学军、王长周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28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MOOC 建设与应用研究 | 罗忠、郝丽娜、房立金、胡明、马树军、程红太、王菲、鄂晓宇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东北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负责人 | 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建设与实践 | 耿平 | 陈肖慧、王强、杜安、赵国俭、崔晶磊、张建锋、张莲莲、杨玉玲、宋根宗、程显中、易光宇、张莉、代雪峰、徐丽红、吴海娜、张敬飞 | 理学院 | 特等 |
2 | 面向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朱志良 | 程维、于瑞云、王瑞平、韩春燕、李丹程、黄利萍、姜琳颖、梁国丰、张东冬、那俊、毛克明、刘洪娟、刘益先 | 软件学院 | 特等 |
3 |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 刘建昌 | 李鸿儒、张斌、陈思远、石昌远、吴成东、郑泽萍、辛德麟、姚羽、孙秋野、肖军、常玉清、鲍玉斌、王玉涛、付冲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特等 |
4 |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 | 刘常升 | 沈峰满、邸馗、吴镝、王宁、丁义浩、张玉宝、张立志、王峰 | 教务处 | 特等 |
5 | 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着力打造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与平台,全面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 张义民 | 于天彪、邸馗、陈培媛、赵颖、蔺增、罗忠、叶大勇、周淑文、朱立达、李常有、林君哲、闫玉涛、李小号、赵春雨 | 机械学院 | 特等 |
6 | 工商管理学院本科专业“产学研联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研究 | 孙新波 | 马钦海、曲庆武、刘艳萍、赵红梅、朱茂龙、严志刚、张靖慧、许慧敏、贾建锋、苑莹、俞竹超、刘烨、周黎明、金海哲 | 工商管理学院 | 特等 |
7 | 土木工程专业隧道与地下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贾蓬 | 赵文、李慎刚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特等 |
8 | 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刘钊 | 杜宝贵、刘武、娄成武、陈玉芬、王学工、孟繁元、王作宝、冷秀丽 | 文法学院 | 特等 |
9 | 适应冶金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建设高质量课程资源 | 孙丽枫 | 刘承军、史培阳、闵义、张波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特等 |
10 |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大学生创新训练育人体系,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 张立志 | 王平、黄晓颖、朱翠兰、王世远 | 学生创新中心 | 特等 |
11 | 多元普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邸馗 | 陈文娇、孙思萌、籍亚玲、吴镝 | 教务处 | 一等 |
1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周莉 | 任鹏、朱丽颖、边水燕、曾薇、曹洪滔、张志元 | 文法学院 | 一等 |
13 | 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忠 | 王菲、鄂晓宇、郝立娜、胡明、房立金 | 机械学院 | 一等 |
14 | 基于“学生中心”与网络平台的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彦博 | 韩颖、郭德仁、阚双、魏星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 |
15 | 依托《保险理财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苑莹 | 黄玮强、李亚宁陆、阳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 |
16 | 构建以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体系、全面提升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吴成东 | 张云洲、陈东岳、张石、薛定宇、赵姝颖、纪鹏、贾同、陈大力、贾子熙、林明秀、王斐、王晓哲、闻时光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一等 |
17 | 东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应加强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研究 | 张锐锋 | 张亚慧、张跃敏 | 体育部 | 一等 |
18 | 构建科学的竞赛训练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 顾德英 | 马淑华、汪晋宽、王凤文、赵一丁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一等 |
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 | 张斌 | 鲍玉斌、王嘉、郭楠、张天成、寇月、姚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 一等 |
20 | 适应冶金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 张廷安 | 刘燕、牛丽萍、赵秋月、豆志河、吕国志、魏星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1 | 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型人才 | 张雅静 | 刘越、王琳琳、左丽静、吴琴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精品课程建设 | 祖国胤 | 丁桦、李英龙、任玉平、李慧莉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3 | 基于创新平台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霍楷 | 艺术学院 | 一等 | |
24 | 土木工程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实践 | 王述红 | 李慎刚、张锋春、冯阳飞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 |
25 | 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 董革非 | 刘卓、姜蕾、张有军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 |
26 | 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支持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与评价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金双 | 黄卫祖、张昱、焦明海、敖志广、郭志、张松 | 计算中心 | 一等 |
27 | 本科培养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 沈峰满 | 徐林、胡忠武、黄晶、陈玉芬、王瑞萍、赵红梅、侯秀奇、陈思远、陈培媛、谢鹏飞、曹晓明 | 教务处 | 一等 |
28 |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姜永生 | 齐守良、王丹丹、王之琼、鲍楠 | 中荷学院 | 一等 |
29 |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改革 | 宋叔尼 | 阎家斌、孙艳蕊、陆小军、刘静宜、张雪 | 理学院 | 二等 |
30 | 中国化的工业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 | 杜涛 | 陆钟武、曹克颖、岳强、高成康、王鹤鸣、刘丽影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31 | 《钢琴艺术及名著欣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黄岑 | 曹进、尤里 | 艺术学院 | 二等 |
32 | 以“本科教学工程”为引领深化羽毛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高明 | 曹盛民、张锐锋、梁青、姜晓宏 | 体育部 | 二等 |
33 | 《文化管理学》教学内容优化与方法改革研究 | 李丹 | 孙萍、杜宝贵、张晓杰 | 文法学院 | 二等 |
34 |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材料成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 梅瑞斌 | 包立、齐西伟、李明亚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35 | 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及应用 | 陈秉塬 | 林宏彬、陈颖颖、赵婷、王晓滨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36 |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爽 | 软件学院 | 二等 | |
37 | 创新型、应用型嵌入式系统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张石 | 佘黎煌、鲍喜荣、王明全、李大宇、丁山、闻绍飞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 |
38 | 《材料成型力学》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 | 王平 | 丁桦、刘晓涛、石路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39 | 建构研究性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丁桦 | 石路、唐正友、李英龙、崔光洙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40 | 新时期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姜峰 | 王黎、红祁心、张莹、王松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41 | 依托中日韩合作项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王岩 | 李宗鹏、王秋菊、毕克寒、马小力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42 | 《城市设计概论》教材建设 | 孙贺 | 陈沈、陈颖 | 江河建筑学院 | 二等 |
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立学生激励机制的探索 | 段炼 | 李正鸿、金钟哲、樊丽明、于桂荣 | 文法学院 | 二等 |
44 | 推动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建设,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平台 | 王辉 | 韩磊、马天威、李晓璐 | 学生工作处 | 二等 |
45 | “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 刘佩勇 | 曹成有、孙彩霞、李黎明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二等 |
46 | 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贾建锋 | 孙新波、许慧敏、严志刚、赵红梅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 |
47 | 以能力为导向的全过程、多形式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 | 周黎明 | 赵红梅、袁知柱、杨光、兰博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 |
48 | 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适合创新人 | 李鸿儒 | 张石、张云洲、张伟宏、张羽、潘峰、肖军、鲍艳、孙艳梁雪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 |
49 | 基于PBL的计算机辅助采矿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 郑贵平 | 徐帅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 |
50 |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 张燕楠 | 邓建华、王淑芳、李欣、冯溢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51 | 以体质健康测试引领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 陈松 | 陈家鸣、贺天麟、张亚慧 | 体育部 | 二等 |
52 | 深化高校国防生认知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研究 | 刘云飞 | 孙贺、张凤、王莹 | 国防教育学院 | 二等 |
53 | 社会网络条件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及实践 | 高克宁 | 赵长宽、李封、徐彬、张昱、李捷、李金双、柳秀梅、张恩德、黄卫祖、于戈 | 计算中心 | 二等 |
54 | 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C语言“4S”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 宋欣 | 陈艳军、王岩、朱世敏、胡曦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5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 张皓 | 刘青瑞、陈阳、季长生、程美华、武琳、曲慧东 | 学生指导服务中心 | 二等 |
东北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奖级 |
1 |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于瑞云、韩春燕、韩冬梅、陈欢、崔晓莉、李妲、李媚、宋杰、高天寒、谭振华、尹楠 | 软件学院 | 特等奖 |
2 | 钢铁冶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姜茂发、罗志国、邹宗树、储满生、刘承军、茹家胜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特等奖 |
3 |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 | 工商管理学院 | 特等奖 |
4 | 基于网络支撑平台的高校资源共享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高克宁、李金双、柳秀梅、黄卫祖、易秀双 | 计算中心 | 特等奖 |
5 | 以质量为核心,建设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 赵雯、王勃然、郝丽霞、卢卉艳、王立婷、刘丽欣、刘春阳、韩宏丽、姜蕾、武芳芳、姜雪、霍颖、姚进 | 外国语学院 | 特等奖 |
6 | 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 刘建昌、薛定宇、徐林、李鸿儒、王建辉、张云洲、潘峰、关守平、周玮、张伟宏、陈思远 | 信息学院 | 特等奖 |
7 | 依托“四节”构建普惠性、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张立志、王刚 | 学生创新中心 | 特等奖 |
8 | 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魏德洲、顾晓薇、王青、任凤玉、王泽红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9 | 构建文科类本科类“全程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杜宝贵、陈玉芬、冷秀丽、高洪成、隋立民 | 文法学院 | 特等奖 |
10 | 完善本科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沈峰满、胡忠武、刘常升、徐林、黄晶、曹晓明、赵红梅、侯秀奇、陈玉芬、曹殿民、胡光顺、庞丹、柴净蕊、王瑞平、郝玉玲、王丹丹、袁俊、曹进、胡宛慧、赵翀阳、梁成、林宣、李诺、谢鹏飞、杨澈、胡玉仁、陶云、陈培媛、赵颖、孙颖、张伟宏、陈思远、狄洛薇、商淼、郑泽萍、辛德麟、杨光、张靖慧、王冬梅、孙玉杰、魏嵩宸、冷秀丽、鄂丽华、贺天麟、曹盛民 | 教务处、各学院(部、中心)教学办 | 特等奖 |
11 | 地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巩恩普、黄菲、姚玉增、关长庆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12 |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 邸馗、孟丽君、林海洋、夏晓丹 | 教务处 | 一等奖 |
13 |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李鸿儒、张云洲、张伟宏、潘峰、鲍艳、张羽、梁岩、孙艳、张立立 | 信息学院 | 一等奖 |
14 | 校所合作协同创新培养科技英才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 张廷安、蒋敏、刘常升、巩恩普、谢鹏飞、王磊、贺翔、杨澈 | 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 | 一等奖 |
15 | 引进国外资源,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赵越、姜永生、王之琼、孔谧、王帅、王丹丹、袁俊 | 中荷学院 | 一等奖 |
16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孙红春、谢里阳、李佳、林贵瑜、李沈、赵飞、韩明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17 | 基于理工科背景的“外语+X”模式日语课程群建设 | 王秋菊、王岩、毕克寒、李宗鹏、李帅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18 | 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开发与实践 | 赵长宽、徐彬、李封、张昱、张恩德 | 计算中心 | 一等奖 |
19 | 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巩云鹏、原所先、陈述平、王长周、陈培媛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20 | 通过开放性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研究 | 杜安、王帅、邸馗、孟丽君、王旗、夏晓丹、林海洋 | 理学院 | 一等奖 |
21 | 《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 | 王青、任凤玉、顾晓薇、陈庆凯、郑贵平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22 | 东北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编排规范化管理研究与打印查询系统开发 | 徐林、黄晶、关守平、胡忠武、吴俊新、沈峰满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23 | 人因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 郭伏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4 |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六步悟式教学法” | 张琨 | 秦皇岛分校 | 一等奖 |
25 | 以国家级精品课为引领的北方高校--区域特色冰上课研究与实践 | 高明、侴丽萍、陈松、陈家鸣、贺天麟 | 体育部 | 一等奖 |
26 |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 刘钊、杜宝贵、娄成武、李坚、孟繁元、冷秀丽、郭振中、王学工 | 文法学院 | 一等奖 |
27 | 本科一年级教学质量跟踪、调查与研究 | 张凤鹏、曹殿民、庞丹、胡光顺、柴静蕊 | 基础学院 | 一等奖 |
28 | 以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卫祖、李金双、焦明海、翟莹莹、李凤云、薛丽芳、陈洪军、郭志、景清武 | 计算中心 | 一等奖 |
29 |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研究 | 张霞、徐烨、刘晓霞、王军、徐君莉、于永丽、桑晓光 | 理学院 | 二等奖 |
30 | 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 祖国胤、丁桦、任玉平、李慧莉、李英龙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31 | 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创新 | 闻绍飞、孟丽君、李宁、杨林、肖军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2 | 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康玉梅、赵文、程云虹、宋建、樊赟赟、陈百玲、陈猛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3 | 全英文授课在课程《软件工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 张爽 | 软件学院 | 二等奖 |
34 | 寓研于教,探索本科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 周玮、刘建昌、关守平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5 | 产学研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姜永生、赵越、康雁、王丹丹、王之琼、鲍楠、齐守良 | 中荷学院 | 二等奖 |
36 | 机械基础课“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英、孙少妮、刘莹、陈述平、李小号、马明旭、赵群超、肖平阳、赵薇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二等奖 |
37 |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的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张云洲、陈东岳、纪鹏、贾子熙、贾同、林明秀、王斐、王晓哲、楚好、闻时光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8 | 构建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 曹克颖、刘士卿、于瑞云、张晓川、肖丽姝、杨红、刘常升 | 教务处 | 二等奖 |
39 |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袁静波、王和兴、宋欣、程绍辉、方淼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40 | 跨学科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 | 张锐锋、姜永生张跃敏、徐礼胜、曹盛民 | 体育部、中荷学院 | 二等奖 |
41 |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结构设计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及实践 | 梁力、樊赟赟、宋建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42 | 整合课堂与实践教学、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材料成形力学课教学效果 | 王平、丁桦、赵志浩、刘晓涛、崔建忠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43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材)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44 | 《基础英语》批判思辨与创新实践的教学范式研究 | 李洋、刘卓、邓建华、侯秀奇、高璐璐、程丹、马艳红、张金玲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45 | 材料类专业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 张雅静、王琳琳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46 | 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 贾建锋、孙新波、马钦海、赵希男、初青松、关志民、许慧敏、赵红梅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7 | 《工业通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林秀丽、陈宝智、毛宁、郭尹亮、常德强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48 | 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赵兴宏、陈兴华、张振芝、李光莉、田雪飞、徐晓宁、吕富媛 | 文法学院 | 二等奖 |
49 |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 孙艳蕊、阎家斌、宋叔尼、呼阳、陆小军、王洪曾 | 理学院 | 二等奖 |
50 |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谭树彬、刘建昌、钱晓龙、崔建江、张羽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51 | 商科大学生的企业伦理教育:理念、困境与对策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52 | 竞赛推进设计创新之教学实践研究 | 霍楷 | 艺术学院 | 二等奖 |
53 | 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刘玉英、党晖、李立辉、房晶、刘春、徐景益、徐晓博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54 | “05方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 | 周立斌、王希艳、卢忠民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55 | 构建特色素质课内容体系实现体育课教学五大目标 | 姜大庆、吴楠、薛英杰、徐策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东北大学2010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项目组成员 |
1 | 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魏德洲赵文邢军黄菲朱一民姚玉增 |
2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吴成东张石张云洲薛定宇赵姝颖纪鹏贾子熙陈东岳楚好贾同 |
3 | 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特等奖 | 沈峰满胡忠武刘常升吴镝孙思萌曹晓明黄晶杨红 |
4 | 拓展数学建模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特等奖 | 宋叔尼王琪孙艳蕊崔建江孟丽君王平韩铁民 |
5 | 材料与冶金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朱苗勇张廷安谢鹏飞王梅丁桦蒋敏 |
6 | 软件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朱志良李丹程黄利萍那俊刘莹吴辰铌张爽王蓓蕾刘益先韩春燕姜琳颖代钰石凯陈默 |
7 | 在大学新生中建立“学长辅学”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徐峰王纯武黄琳刘云飞曲佳王业焦飞 |
8 | 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就 | 特等奖 | 金启军赵雯刁力人刘玉英王秋菊侯秀奇卢卉艳王勃然马明韩忠军姜茂发 |
9 | 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机制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汪晋宽王金玲王雷震张淑梅王凤文 |
10 | 以国家精品课程引领质量工程立体化建设 | 一等奖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崔建江 |
11 | 以项目为载体,学研产医结合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姜永生康雁赵越王帅王丹丹李建华 |
12 |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突出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邸馗吴成东张石张云洲孟丽君夏晓丹林海洋钱晓龙王明顺王伟鄂晓宇 |
13 | 加强液压课程质量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宋锦春张志伟周恩涛丛恒斌周生浩 |
14 | “坚持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耿平陈肖慧宋根宗王强崔晶磊 |
15 | 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打造立德树人新阵地 | 一等奖 | 孙雷刘海龙张皓姜宇飞曾觉吾李家祥孙坤黄河杨薇薇 |
16 | 《材料表面新技术》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创新 | 一等奖 | 陈岁元梁京张滨刘常升郑毅然 |
17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邱秀华金钟哲李正鸿樊丽明于桂荣 |
18 | 现代陶瓷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峰周淼扬帆曹殿民张凤杨红庞丹杨松牛东方孙晓枫肖丽姝 |
19 |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徐林关守平张羽张平张伟宏赵静 |
2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周莉范国庆朱丽颖边水燕曾薇任鹏 |
21 | 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一等奖 | 孙艳蕊宋叔尼张国伟张薇杨中兵邵新慧张京谢崇远孔庆海付连魁 |
22 | 针对新生特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凤鹏曹殿民王纯武庞丹黄琳胡光顺叶延军柴静蕊沈峰满 |
23 | 国际合作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赵越姜永生孔谧王帅张天竹王之琼 |
24 |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体验式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丁战马钦海关志民张吉善戚桂清 |
25 | 基于3D动漫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 一等奖 | 齐西伟丁斌任嵘嵘王彪郭瑞 |
26 |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 一等奖 | 冉永红苏剑光 |
27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实践 | 二等奖 | 孙红春谢里阳李佳林贵瑜赵飞韩明 |
28 | 基于BB网络辅助教学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 二等奖 | 曹克颖刘士卿罗忠张晓川肖丽姝冷秀丽梁国丰赵翀阳商淼 |
29 |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二等奖 | 黄菲姚玉增关长庆 |
30 | 东北大学CBL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二等奖 | 黄卫祖李金双陈洪军张美安赵雯 |
31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罗忠柳洪义王菲张建成郝丽娜胡明 |
32 | 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与应用 | 二等奖 | 霍楷 |
33 | 创新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 二等奖 | 王海涛张平陈玉芬冷秀丽孙宏伟高青 |
34 | 突出地域特色,加强滑雪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逯明智陈家鸣高明关荣鑫杨譞 |
35 | 复合型实用性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杨广明陈东明于瑞云高天寒谭振华 |
36 | 英汉口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卓任蕊侯秀奇邓建华张金玲王楠 |
37 | “模拟项目管理现场,实现项目管理临床”─《项目管理》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新波戢守峰姜艳萍卢纪华张吉善 |
38 | 体育网上选课系统、体能测试预约系统 | 二等奖 | 张锐锋曹盛民黄卫祖贺天麟肖丽姝 |
39 | 继续教育办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颜云辉卢俊杰庞洪江陈国秋王志蓬 |
40 |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静杜安赵涛娄晓燕王旗 |
4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赵兴宏赵振芝李光莉陈兴华吕富媛 |
42 | 推进研究性教育,搞好精品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丁桦朱伏先李艳梅刘彦春高秀华 |
43 | 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刘纪红孙宇舸王旭叶柠田亚男 |
44 | 强化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 二等奖 | 王娟祝群喜盛娟李飞宋欣高齐新 |
45 | 通识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级英语”课程框架的结构 | 二等奖 | 丁秀芹高丹薇 |
46 | 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 二等奖 | 蒋学英秦洁王慧元王斌郭丽楠任玥 |
47 | 非管理类《企业经济管理》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王宝森刘军刘汝萍王恕王世权陈桂云高聪 |
48 | 12分钟跑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果分析 | 二等奖 | 曹盛民张锐锋张跃敏肖丽姝 |
49 | 研究性合作式学习模式──本科生《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 | 二等奖 | 姜华高媛张景振叶涛王亚磊 |
50 | 本科生课外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丽峰周立斌邹振栋张亚辉王庆刘玉川王素欣贾卫萍 |
51 |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常友玲武涛仲旭 |
东北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
特等奖 | |||||
1 |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张石 | 姜茂发沈峰满刘建昌吴成东余强刘常升邸魁王永军李景华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务处 | |
2 | 特色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刘建昌 | 王福利吴成东徐林潘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 | 冶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沈峰满厉英陈文娇孙杨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 | 面向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自动化专业教材体系的研究 | 汪晋宽 | 马淑华赵一丁顾德英王凤文 | 秦皇岛分校 | |
5 | 采矿学国家精品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王青 | 顾晓薇陈庆凯邱景平韩志勇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6 | 将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引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姜茂发 | 朱志良高晓兴李丹程黄利萍 | 软件工程学院 | |
7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建设机械设计国家级精品课 | 巩云鹏 | 孙志礼陈良玉孙德志修士超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8 |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巩亚东 | 张书鸿王东红曹进姜亦亭 | 艺术学院 | |
9 | 研究型大学本科基础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钟田丽 | 张凤鹏王纯武沈峰满曹殿民 | 基础学院 | |
10 | 适应社会发展,打造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模式 | 刘泰强 | 曹晓明黄晶胡忠武卜馨刘常升沈峰满 | 教务处 | |
一等奖 | |||||
11 | 改革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与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 宋叔尼 | 孙艳芯车向凯张国伟闫家斌 | 理学院 | |
12 | 工科类《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建设研究 | 陈凡 | 陈红兵陈昌曙罗玲玲邢怀滨王健 | 文法学院 | |
13 | 计算机仿真课群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 薛定宇 | 徐心和潘峰陈大力崔建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4 | 信息类专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 | 刘建昌徐林薛定宇张云洲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5 | 图学教育教学环境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黄英 | 毛昕那履弘陈述平刘阳杨广衍肖平阳宋翠娥刘莹邓永胜李小号孙少妮赵群超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16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周福才 | 高克宁李金双赵长宽高岩 | 网络教育学院 | |
17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赵越 | 王福利郝世栋刘常生康雁姜永生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
18 | 东北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金启军 | 刁力人金敬红韩忠军王悦 | 外国语学院 | |
19 | 控制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 王建辉 | 刘建昌常玉清高立群薛定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0 | 人因工程学教学内容及教材改革研究与实践 | 郭伏 | 马钦海刘洋张吉善 | 工商管理学院 | |
21 | IT项目实训在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 | 高晓兴陈欢周成利梁国丰 | 软件工程学院 | |
22 | 《大学物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耿平 | 宋根宗杜安赵国剑王强 | 理学院 | |
2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实践 | 邱秀华 | 金钟哲于桂荣古小丹樊丽明李正鸿 | 文法学院 | |
24 |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陈肖慧 | 沈峰满耿平吴海娜张莉 | 理学院 | |
25 | 理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秋菊 | 王岩李宗鹏孙薇马小力 | 外国语 | |
26 | 面向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黄卫祖 | 李金双焦明海柳秀梅高克宁 | 计算中心 | |
27 | 自主式、开放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徐林 | 王建辉吴俊新郑艳何大阔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8 |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权利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课 | 田彦文 | 翟秀静、沈峰满、翟玉春、许茜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29 | 《控制理论基础》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 张庆灵 | 张雪峰翟丁张悦周娟 | 理学院 | |
30 | 适应多种需求的多元化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斌 | 赵宏鲍玉斌高福祥李印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1 |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张淑梅 | 仲旭王鑫秦河海李萌 | 秦皇岛分校 | |
32 |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常友玲 | 武涛仲旭赵学梅李志坚 | 秦皇岛分校 | |
二等奖 | |||||
33 | 结合学科建设通过工业应用和学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 唐立新 | 边春元赵苏杨东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4 | 加强现代电子技术的实验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 李晶皎 | 李景宏杜玉远王爱侠闫爱云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5 | 关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明顺 | 刘泰强李景华王永军邸馗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6 | 电工技术综合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 申燕 | 邸魁孟丽君张伟宏孙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7 | 理工科背景下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海涛 | 侯卉谭晓军李静田树喜曾弈林艳丽 | 文法学院 | |
38 | 以学科为依托,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 张霞 | 于永丽刘晓霞边立君赵爽 | 理学院 | |
39 |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措施 | 高立群 | 井元伟李扬叶丹姜囡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40 |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平台课的研究与实践 | 丁华 | 邸洪双王平赵宪明高彩茹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1 | 讲求实效的“理论之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 周莉 | 范国庆石俊田任鹏曾薇朱丽颖沈恒林边水燕曹洪涛 | 文法学院 | |
42 |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顾海波 | 周实、毛牧然、赵凯 | 文法学院 | |
43 | 提倡自行设计试验、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 杨洪英 | 金哲男、姜澜、佟琳琳、张升山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4 | 加强滑雪客场建设,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逯明智 | 王永祥高明陈家鸣杨儇 | 体育部 | |
45 |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雯 | 王勃然郝丽霞刘丽欣张春良 | 外国语学院 | |
46 |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 | 王述红 | 陈耕野赵文贾蓬李纯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47 | 坚持教学改革及双语教学,为培养国际化高层次竞争人才而努力 | 满永奎 | 边春元赵苏杨东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48 | 《理论力学》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 李永强 | 郭星辉李健张英杰李红影 | 理学院 | |
49 | 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 | 刘阳王世权贾建锋涨迪吕兴仁 | 工商管理学院 | |
50 | 从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反馈来探讨本科生的教学改革 | 杨桂香 | 郑虹马静涛于春艳吴政新 | 工商管理学院 | |
51 | 《高等数学》教学平台建设 | 孙艳蕊 | 车向凯谢崇远付连魁孔庆海 | 理学院 | |
52 | 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 张锐锋 | 高明曹盛民孙玉宁贺天麟 | 体育部 | |
53 |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赵兴宏 | 徐晓宁陈兴华李光莉吕富媛 | 文法学院 | |
54 | 采用互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选修课的极积性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
55 | 大学生健康教育考评系统开发应用 | 阚志英 | 王春义鮑玉斌赵春泽华玉忠 | 医院 | |
56 |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 任嵘嵘 | 齐西伟史学军于晓辉 | 秦皇岛分校 |
东北大学2006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单位 | |
一等奖 | ||||
1 | 研究型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沈峰满陈文娇邸馗王宁 | 教务处 | |
2 | 高等数学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 | 谢崇远孙艳蕊车向凯杨中兵王学理付连魁孔庆海韩志涛 | 理学院 | |
3 | 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邓美凤曹进张书鸿姜亦亭 | 艺术学院 | |
4 |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多维教学推进精品工程建设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 | 信息学院 | |
5 | 《行政学与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杜宝贵娄成武孙萍陈德权 | 文法学院 | |
6 | 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质为目的开展大学物理双语教学 | 陈肖慧沈峰满耿平张莉吴海娜 | 理学院 | |
7 | 充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厉英蒋本铁陈文娇邸馗郭志 | 计算中心 | |
8 | 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 李耸金启军赵雯董春武李素菊王立婷卢卉艳郭晓阳赵玉洁郝丽霞刘春阳高志英刘红 | 外语学院 | |
9 | 以专业为依托、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徐烨张霞张宝砚王建华王军于永丽李光禄 | 理学院 | |
10 |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材料成形力学》课教学效果的研究 | 王平丁桦赵志浩赵德文崔建忠 | 材冶学院 | |
11 | 树立“育人为本”工作理念,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 熊晓梅徐峰刘云飞王业张立志吕静王纯武 | 学生处 | |
12 | 深化电工电子实训课改革把高素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 余强钱晓龙邸馗申燕高明孙江 | 信息学院 | |
13 | 构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张淑梅柳彬德 | 秦皇岛分校 | |
二等奖 |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 沙玉辉陈岁元王立军何凤鸣田妮 | 材冶学院 | |
2 | 大学数学精品教材建设 | 张庆灵杨冬梅张雪峰邢伟张秀华 | 理学院 | |
3 | 以实践课为中心,培养俄语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 刘玉英李立辉房晶徐晓博刘春 | 外语学院 | |
4 | 改革工程数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 | 宋叔尼闫家斌韩铁民张薇李建华 | 理学院 | |
5 |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改革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邱秀华金钟哲樊丽明李正鸿古小丹于桂荣 | 文法学院 | |
6 | 机构形象设计(CIDesign) | 王亚非 | 艺术学院 | |
7 | 探索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王斌王庚闫学军王求知 | 秦皇岛分校 | |
8 |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高晓兴庞洪江杨广明郭涛 | 软件学院 | |
9 | 开展多元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的《电工学》精品课程 | 肖军张石刘晓志孟令军孙静 | 信息学院 | |
10 | 《金融工程》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 庄新田高莹金秀 | 工商管理 | |
11 |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樊治平王军姜艳萍尤天慧 | 工商管理 | |
12 | 关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明顺刘泰强李景华王永军邸馗蒋楠 | 信息学院 | |
13 |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面向现代电子技术的创新性人才 | 李晶皎李景宏张石杜玉远李景华 | 信息学院 | |
14 | 人因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 郭伏张吉善张翠华刘洋杜春沈 | 工商管理 | |
15 | 理工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秋菊王岩马小力陈永歧 | 外语学院 | |
16 | 新型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 赵雯黄卫祖王勃然姜蕾郝丽霞 | 外语学院 | |
17 | 全力打造精品教材提高精品课建设水平 | 王建辉顾树生徐林方晓柯 | 信息学院 | |
18 | 全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 顾树生王建辉徐林方晓柯郑艳 | 信息学院 | |
19 | 依托精品建设工程,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程水平 | 黄英毛昕陈速平那履弘张振伟杨广衍肖平阳宋翠娥刘阳刘莹邓永胜 | 机械学院 | |
20 | 本科生《现代控制理论》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 高立群井元伟郑艳张嗣瀛 | 信息学院 | |
21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的途径 | 翟秀静符岩李斌川吕久吉刘奎仁 | 材冶学院 | |
22 | 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体系的开发应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 刘国良胡广兴何砚发邸馗刘勃然 | 理学院 | |
三等奖 | ||||
1 | 材料成形工艺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 高秀华邱春林辛啟斌曹富荣李宝锦 | 材冶学院 | |
2 | 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 张石张平鲍喜荣佘黎煌张振川 | 信息学院 | |
3 | 认真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搭建件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 田彦文李建中谢鹏飞李在元许茜 | 材冶学院 | |
4 |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点,建设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 王永祥高明曹冰陈家鸣曹盛民 | 体育部 | |
5 | 大学物理实验开放管理系统 | 刘天时吴炜鑫佟赫张德安 | 理学院 | |
6 |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耿平宋根宗赵国俭陈肖慧王强 | 理学院 | |
7 | 逐步建立“主导-主体”的双主教与学结构努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 刘红高志英卢卉艳姜雪王瀛鸿王承伟刘永生 | 外语学院 | |
8 | 构建项目案例库,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高晓兴李丹程刘国奇吴辰铌 | 软件工程 | |
9 |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提升并展现人才培养目标 | 张书鸿 | 艺术学院 | |
10 | 《高级英语》课程知识传授+文化渗透+素质培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 | 丁秀芹刘兰 | 秦皇岛分校 | |
11 | 基于设立主线、宽厚概念、突显重点、创新应用思想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弹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杰民马宗民魏守智马玉春周兵 | 秦皇岛分校 | |
12 | 适应“三创”教育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 | 张喜梅 | 文法学院 | |
13 | 加强电子技术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及教育创新 | 李景宏李晶皎赵丽红王永军李景华 | 信息学院 |
东北大学2004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位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一等奖 | |||
1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姜茂发 |
2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3 | 文法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娄成武 |
4 | 外国语学院 | 任务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方法 | 赵雯 |
5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将面向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实践 | 王建辉 |
6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放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李景华 |
7 | 计算中心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 | 李金双 |
8 | 理学院 |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 耿平 |
二等奖 | |||
1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化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 | 王泽红 |
2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田彦文 |
3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材料成型力学》双语教学效果 | 邸洪双 |
4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课程 | 张洪亭 |
5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英 |
6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工学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 吴春俐 |
7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王明顺 |
8 | 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冷克平 |
9 | 文法学院 | 毛泽东思想概论“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邱秀华 |
10 | 文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原理课案例教学方法 | 纪克勤 |
11 | 文法学院 | 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 赵兴宏 |
12 | 理学院 | 改革工科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王林山 |
13 | 理学院 | 创新思维训练,推进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宋叔尼 |
14 | 外国语学院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硕士生英语课程体系 | 金敬红 |
15 | 外国语学院 | 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改造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 王秋菊 |
16 | 体育部 | 我校开展羽毛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王永祥 |
17 | 宣传部 |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对话式德育教学法”课堂效果 | 孙雷 |
18 | 秦皇岛分校 | 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培养目标 | 景华艳 |
19 | 秦皇岛分校 | 明确目标,突出特色,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工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才书训 |
20 | 秦皇岛分校 | 双语督导委员会与沐浴式英语环境管理 | 郝启成 |
东北大学2002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位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一等奖 | |||
1 | 理学院 | 新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郝世栋、赵宝华、杜安 |
2 | 计算中心 | 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 | 高克宁、王兴伟、蒋本铁、雒兴刚、赵长宽 |
3 | 计算中心 | 东北大学网上辅助教学支撑系统及网络版示范课件的研制与实践 | 王兴伟才国清黄敏邸馗张美安付志文刘军王宇 |
4 | 资土学院 | 《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 黄菲金成洙张建军关自川王丹丽 |
5 | 资土学院 | 岩石破裂过程数值试验――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唐春安王述红朱万成杨天鸿徐小荷 |
二等奖 | |||
1 | 材冶学院 |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材料成型力学》课教学效果 | 王平邸洪双丁桦石路赵德文 |
2 | 文法学院 |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 石俊田周莉范国庆沈恒林任秀敏耿国阶 |
3 | 信息学院 |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李景银王新会张伟宏林树宽芦宙新黄宝珍 |
4 | 资土学院 | 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地质人才 | 金成洙巩恩普王恩德黄菲关自川 |
5 | 基础学院 | 分校区、分年级办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 张凤鹏曹殿民王辉郝世栋孙赤光庞丹 |
6 | 外语学院 | 双语教学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颜莹赵秉军 |
7 | 理学院 | 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制 | 侯祥林李永强郭星辉颜世英刘军 |
8 | 信息学院 | 在创新与竞争中培养高水平人才 | 徐心和高大志孙鹿君丛德宏薛定宇赵姝颍潘峰 |
9 | 信息学院 | 优化计算机专业电路理论课程教学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王安娜孙玉琴殷洪义张石 |
10 | 资土学院 | 采矿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陈庆凯郑贵平 |
11 | 材冶学院 | 尖子班教学由单纯知识“传授型”向“育才型”转变的研究与实践 | 田彦文谢鹏飞沈峰满 |
12 | 文法学院 |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重视教学研究,切实改进法律基础课教学 | 赵兴宏陈兴华周月宏张振芝 |
13 | 外语学院 | 以复述法为主的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法教学成果申报 | 李耸 |
14 | 机械学院 | 三门课程联动讲授九个环节连环相扣教书育人贯穿始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王宝霞 |
15 | 信息学院 |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 郝培锋王新会崔建江张树军肖文栋薛定宇 |
16 | 信息学院 | 开展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培养 21世纪网络技术与英语“双赢”人才 | 刘纪红赵丽红王永军李景华杜玉远 |
17 | 信息学院 |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开展全国电子设计竟赛,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闻绍飞芦宙新王永军 |
18 | 秦皇岛分校 | 大学本科培养模式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 汪晋宽王金玲景华艳才书训金海明付仲逑郝启成王晓敏 |
19 | 材冶学院 | 《材料成型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高彩茹于九明庞维成 |
20 | 文法学院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邱秀华古晓丹李正鸿樊丽明金钟哲于桂荣董雪林 |
21 | 机械学院 | 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巩亚东王伟高航项欣胡明 |
22 | 机械学院 | 基于“慧鱼”模型创新设计系列实验开发 | 王丹王晓光陈亚男孙志礼陈良玉张凤和李凝华 |
23 | 信息学院 | 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提高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 刘淑英 |
24 | 信息学院 | 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张石荣西林孙萍吴春俐肖军 |
25 | 体育部 |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 | 王永祥高明曹冰陈家鸣曹盛民 |
26 | 管理学院 |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郭伏赵希男钟磊钢窦胜功关志民 |
东北大学2000年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位 | 成果名称 | 主要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
特等奖 | |||||
1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姜茂发徐家振庞维诚刘喜海 | |
2 | 外国语学院 | 《通用大学英语》多媒体电子教材的编写及应用 | 赵雯 | 李树和王默然张春良宫小波 | |
一等奖 |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机械类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