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为了全面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确立的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经学校研究,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及要求
(一)按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按专业(含大类)制定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指导原则:优化结构、精简学分、融合知识、重建课程。各大类所涉及的各专业培养计划在分流前必须保持一致,分流时间节点由各大类自行确定,一般可选择在大学二年级初或大学三年级初进行分流。
(三)以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为重点,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按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
(四)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增设选修课程。
(五)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提高专业使用外语教学课程比例。
(六)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改革实验课程和体系。
(七)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关系。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开设自学课程、讨论课程、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八)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并落实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综合素质。
(九)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设置可供高年级本科生选读的研究生课程。
(十)加强创新精神和通识教育,突出创新知识和能力培养。构建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二、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统编序号
(二)专业代码
(三)学位、学制
(四)专业简介
(五)培养目标
(六)毕业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比例
(八)创新创业学分
(九)毕业合格标准
(十)教学进程表
(十一)理论、实验教学安排一览表
(十二)实践教学安排一览表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具体要求
(一)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
培养计划的课程按照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基础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及实践类课群模块设置。
1.学分计算方法
理论教学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及体育课程每32学时为1学分;以周计的下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每周为1.5学分,其他以周计的实践环节每周为1学分。
2.总学分数
总学分数的设置应适当参考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培养计划按课群模块设置,各课群模块须设置至少学分数。具体的课程体系架构可参考附件1。
3.实践学分
各专业应满足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学分要求,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应满足专业认证对实践学分的要求,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应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实践学分的要求。
4.选修课程学分要求
原则上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应不低于25%。
5.课外学分要求
除“教学进程表”中规定的学分外,部分公共课程还有一定的课外学分数,在开展培养计划制定工作通知中要明确列出相关课程。
(二)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分为学位课(以“*”注明)、鼓励选修课(以“△”注明)和一般选修课。除学校统一指定的部分学位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应根据本专业的需要逐一确定课程类型。
(三)考核方式
所有的开设课程必须指定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
(四)考试课程数量
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及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自行确定考试课程,每学期考试课程原则上不超过4门。
(五)成绩记载方式
百分制、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或二级分制(合格、不合格)。
(六)周学时平衡
制定培养计划应注意学期之间及每个学期内周学时的平衡。
(七)时间分配
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寒暑假各6周(每逢壬年,其中一个假期调整为7周,具体情况以校历为准),其中3周为机动时间,可安排实习等实践环节。
(八)校外实习
“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校外实习一般不超过6周,均安排在假期。如时间为3周或3周以下,则占用假期的机动部分;如时间超过3周(总计为n周),则第七学期后的寒假延长相应的周数(n-3周)。
四、培养质量要求
各专业须完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相关表格的填写(格式详见附件2~6)。
培养计划内容要与时俱进,在一定时期应有相对的稳定性。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的变化、增减,都要充分发扬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履行规定的工作程序,避免主观片面和失误,必须有同行专家人员(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制定工作。
其工作程序是:由学院(部)组织各专业所属基层组织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经过认真调研、讨论(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具体方案,然后召开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会议,参会人员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及企业人员组成。会议应认真研讨,广泛听取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制定后的培养计划,报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审核,审核通过后的培养计划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签字,由东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生效。
六、附则
(一)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考虑专业认证和卓越计划要求。
(二)如需设置非本学院(部)开设的课程,必须在培养计划制定前与开课单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相关的备案材料后方可设置。
(三)各专业培养计划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四)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关于制定(修订)东北大学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工作的通知》(东大教字〔2014〕30号)同时废止。
(五)本办法解释权归教务处。
附件:
1.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参考框架
2.本科毕业要求与培养计划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矩阵
3.本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
4.本科培养计划课程对培养目标支撑度矩阵表
5.本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
6.用人单位对本科培养目标吻合度调查表
附件1
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参考框架
工学、理学专业
课 群 | 课群总学分 | 比 例(%)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32~42学分 | ||
人文社会 科学类 38~48学分 | ||
学科基础教育类(工程基础)43~53学分 | ||
专业教育类 25~35学分 | ||
实践类 28~38学分 | ||
合计 |
注:理论教学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及体育课程每32学时为1学分;以周计的下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每周为1.5学分,其他以周计的实践环节每周为1学分。
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专业
课 群 | 课群总学分 | 比 例(%)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6~11.5学分 | ||
人文社会 科学类 37~47学分 | ||
学科基础教育类 40~50学分 | ||
专业教育类 55~65学分 | ||
实践类 24~34学分 | ||
合计 |
注:理论教学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及体育课程每32学时为1学分;以周计的下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每周为1.5学分,其他以周计的实践环节每周为1学分。
附件2
本科毕业要求与培养计划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编号及名称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 | 毕业要求n |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
1 | |||||||
2 | |||||||
3 | |||||||
… | |||||||
… | |||||||
… | |||||||
n |
注: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H”、“M”、“L”中的一项,其中H——关联程度高、M——关联程度中、L——关联程度低,没有关联可空白。
附件3
本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
1.专业代码:
2.专业名称
3.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 | 毕业要求n |
培养目标1 | |||||
培养目标2 | |||||
培养目标3 | |||||
…… | |||||
培养目标n |
附件4
本科培养计划课程对培养目标支撑度矩阵表
培养要求 课程编号及名称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 | 培养目标n |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
1 | |||||||
2 | |||||||
3 | |||||||
… | |||||||
… | |||||||
… | |||||||
n |
(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填写)
附件5
本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
毕业要求 | 评价方法 | 各环节负责人 |
毕业要求1 | ||
毕业要求2 | ||
毕业要求3 | ||
… | ||
毕业要求n |
(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填写)
附件6
用人单位对本科培养目标吻合度调查表
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感谢您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为了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生各项素质教育更加合理,培养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为贵单位及社会提供更适用的优秀毕业生,请根据我校毕业生在贵单位工作的情况,协助我们做好以下调查工作,谢谢支持!
序号 | 内 容 | 选 项 | ||||
1 | 您对我校毕业生认可程度:( ) | A.非常认可 | B.比较认可 | C.一般 | D.不太认可 | E.不认可 |
2 | 您认为我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应情况:( ) | A.非常好 | B.较好 | C.一般 | D.较差 | E.非常差 |
3 | 您认为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如何:( ) | A.非常好 | B.较好 | C.一般 | D.较差 | E.非常差 |
4 | 踏实的工作作风:(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5 | 良好的职业道德:(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6 | 工作能力:(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7 | 工作效率:(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8 | 工作主动性:(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9 | 继续学习能力:(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10 | 吃苦耐劳精神:( ) | A.非常满意 | B.比较满意 | C.一般 | D.不太满意 | E.不满意 |
单位名称:(盖章) 单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