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
教学改革立项
东北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 | |||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特等奖 | “双师资双课堂、双领域双能力、个性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朱志良、程 维、王瑞平、姜琳颖、韩春燕、于 海、关 洋、张 骁、徐 剑、高天寒 |
特等奖 | 深化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引领多元化、国际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薛定宇、潘 峰、王浩然、陈东岳、王 骄、林明秀 |
特等奖 | 大学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理学院 | 宋叔尼、陆小军、孙艳蕊、杨中兵、张国伟、袁 媛、刘静宜、韩海燕、孔庆海、韩志涛、沈海龙、周 娟、钱若云、郭 阳、郑连伟、张 雪、阎家斌、孙 涛、张 薇、邵新慧、常桂松、徐 晨、吴 剑 |
特等奖 | 基于数字化建模与仿真的机械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朱立达、巩亚东、史家顺、原所先、于天彪 |
特等奖 | 适应行业绿色智能化发展“冶金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朱苗勇、杜 涛、杨 澈、储满生、王兆文、娄太平 |
一等奖 | 非工科专业教育认证探索与实践 | 教务处 | 朱志良、沈峰满、徐 林、孙 萍、宋叔尼、李鸿儒、王 健、张 霞、黄 琳、卜 馨、胡忠武、籍亚玲、邵新慧、李 丹、谷会敏、朱春红、黄 晶、柴静蕊、贾丽君 |
一等奖 | 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王兴伟、于瑞云、朱志良、李丹程、任 涛、陈东明、张 爽、韩春燕、代 钰、高天寒、宋 杰、谭振华、郭贵冰、刘 莹、赵建喆、巩斯瑶、郑 鑫、王瑞平、周福才、马连博、刘国奇、徐 剑、毛克明、姜琳颖、李 昕、刘 园、王 爽、张 伟、张明卫、刘益先、邓卓夫、毕 佳、崔晓莉、李 妲、宫晓莉 |
一等奖 | 服务于机器人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成东、张云洲、贾子熙、薛定宇、王 斐、赵姝颖、陈大力、闻时光、纪 鹏、房立金、方 正、姜 杨、楚 好、王 帅、于晓升、迟剑宁 |
一等奖 | “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赛、创、研、学创新示范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艺术学院 | 霍 楷、张燕楠、周宏蕊、李宇峰、谷会敏、汤常鸣 |
一等奖 | 以建设新形态MOOC版教材为核心的立体化系列教材建设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罗 忠、王 菲、郝丽娜、胡 明、房立金、程红太、马树军、于清文、鄂晓宇 |
一等奖 | 嵌入ACCA资格认证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工商管理学院 | 袁知柱、孙新波、马钦海、许 波、周黎明、王艳辉、郭 芳 |
一等奖 | 面向通识教育的人文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教务处 | 籍亚玲、朱志良、滕 超、吴海娜等人文课教师 |
一等奖 | 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全过程改革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鸿儒、鲍 艳、肖 平、杨 华、吴传平、贾 旭、张 羽、梁 岩、王泓潇、司 维、张 莹、陈姝雨、梁 雪 |
一等奖 | 基于新工科建设面向学生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鲍玉斌、张立立、刘 晨、王 彤、侯 帅、刘佳良、栾 峰、王明全、李大宇、尹国成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综合改革 | 理学院 | 王 旗、刘 静、程显中、高 茜、张德安、胡广兴、朱盼盼、朱雨莲 |
一等奖 | 东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周 莉、高 青、汪 洋、崔盼盼、王冬梅 |
一等奖 | 基于云平台的“全程导师制”动态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文法学院 | 杜宝贵、陈玉芬、江妍萱、冷秀丽、刘 武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谢 植、王玉涛、吕 伍、李晶皎、高宏亮、张 羽、胡振伟、郭路佳、赵树茂、战 明、孟红记、张伟宏、梅国晖、杨 钢、张 华、张传义、梁 岩、何 庆、阳 剑、张 玖、闫爱云、王爱侠 |
一等奖 | 面向新工科的分层递进本硕贯通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徐 林、刘建昌、关守平、李鸿儒、王建辉、潘 峰、陈东岳、常玉清、王 姝、张 羽、郭路佳、杨 岑 |
一等奖 | 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 理学院 | 陈明丽、于永丽、杨春光、于永亮、陈旭伟、徐章润、徐 烨、赵 爽、杨 婷、刘梅英、王 月、王建华 |
一等奖 |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 秦皇岛分校 | 王 斌、张淑梅、魏永涛、柳彬德、罗国锋、郜启飞、杨 茉 |
一等奖 | 基于“课堂-实验-夏令营-项目-竞赛-创业”六维联动的新工科育人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郭 军、张 斌、鲍玉斌、于亚新、高 岩、陈 刚、宋 航、刘 晨、侯 帅、张立立、王 彤、吴宏林 |
一等奖 | 公共基础课大班型教学班混合教学实践 | 理学院 | 陈肖慧、张 莉、代雪峰、张莲莲、崔晶磊、张建锋、王 强、吴海娜 |
一等奖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祖国胤、丁 桦、蔡明晖、彭良贵、孙 伟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345”创新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创新创业学院 | 张立志、王 刚、贾建锋、朱翠兰、王世远、王 平、黄晓颖、钱祎琳 |
二等奖 | 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创新创业学院 | 贾建锋、张立志、王 刚、黄晓颖、朱翠兰、王世远、王 平、逄 锐、张青敏、钱祎琳、吕宏岩 |
二等奖 | 基于项目学习(PBL)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外国语学院 | 王勃然、赵 雯、李 欣、宋 岩、王立婷、卢卉艳、刘丽欣、郝丽霞、杨柏艳、姜 雪、高志英、霍 颖、赵黎明 |
二等奖 | 秉承精英人才教育理念,依托控制科学一流学科,构建拔尖人才培养平台-“树梁计划”郎世俊自动化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潘 峰、李鸿儒、孙秋野、陈东岳、薛定宇、徐 林、杨 华、郭路佳、张伟宏、郑泽萍、杨 岑 |
二等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提高育人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秦书生、张 雷、张晓红、王文慧、范芙蓉、于洪波、韩雪冰 |
二等奖 |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驱动的复合型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刘承军、姜茂发、赵 青、孙丽枫、张 波、史培阳、闵 义、亓 捷 |
二等奖 |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培养探索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车德福、韩跃新、王立慧、刘婉婷、林 萱、贾丽君、郝玉玲 |
二等奖 | 深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创新压力加工车间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卓越本科生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彭良贵、丁 桦、赵宪明 |
二等奖 | 以提升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金双、李凤云、张 昱、柳秀梅、李 封、赵长宽、焦明海、徐 彬、李 婕 |
二等奖 |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建设研究与实践 | 工商管理学院 | 郭 伏、金海哲、张翠华、冯国奇、张吉善、张 川、王海英 |
二等奖 | 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刘佩勇、亓红强、崔振波、曹成有、丁 辰、黄学石、汪 冰、刘弘光、姜 楠 |
二等奖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陈 凡、陈红兵、王 健、朱春艳、陈 佳、程海东、吴俊杰 |
二等奖 | 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康玉梅、陈 猛、王述红、赵 文、程云虹、陈百玲、李慎刚、樊赟赟、李 鑫 |
二等奖 | “校企融合、平台支撑、科研引领、基地提升”土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王述红、陈 猛、李 艺、康玉梅、贾 蓬、乔丽苹、沙成满、李 诺、李嘉祥、张晓德 |
二等奖 | 冬季运动项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究 | 体育部 | 逯明智、关荣鑫、杨 譞、厉中山、毛羽鹏 |
二等奖 | 基于“问题研讨式”专题教学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于春玲、田鹏颖、赵 浚、李光莉、张振芝、田雪飞、曾 薇 |
二等奖 | 加强模拟电子技术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及教育创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晶皎、李贞妮、王爱侠、闫爱云、赵丽红 |
二等奖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软件学院 | 李丹程、李 奇、孟婷婷、韩春燕、那 俊、马 犇、杨广明、于 海、石 凯、宮晓莉 |
二等奖 | “双一流”背景下校企合作生物医学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姜永生、齐 林、孝大宇、张 立、徐礼胜、陈 硕、王之琼、王丹丹 |
二等奖 |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与口译能力培养研究 | 外国语学院 | 邓建华、李 洋、刘 卓、高璐璐、张金玲、王 楠、任 蕊 |
二等奖 | 个性化&多元化——结合学生兴趣和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天成、鲍玉斌、信俊昌、聂铁铮、聂国东、刘 晨、张 莉、张立立、刘佳良、孙思宇、李 诺 |
二等奖 | 节能减排助推工业绿色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 冶金学院 | 杜 涛、岳 强、叶 竹、王鹤鸣、韩宗伟、李国军、孙文强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多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肖 军、刘晓志、李 丹、杨 楠、李世平、吴春俐、孟令军、孙 静 |
二等奖 | 《医学信息学》教材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赵 越、王之琼、崔笑宇、徐礼胜、李建华、张静淑、信俊昌、蒋芳芳 |
二等奖 | “互联网+”多层次跨学科的电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成效 | 秦皇岛分校 | 魏永涛、段洪君、赵 强、高 原、孙文义、任良超、邱新芸、沙晓鹏、李秋明 |
二等奖 | “材料成型机械设备”课程虚拟实践教学应用的研究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彩茹、张福波、丁 桦 |
二等奖 | 基于互动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 平、何立子、刘晓涛、李 磊、石 路 |
二等奖 | 东北大学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评价与干预研究 | 体育部 | 孙玉宁、韩 冰、王一鸣、毛羽鹏、马啸飞 |
东北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 | |||||
特等奖(9项)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
1 | 着力建设先进的机械工程实践实训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强化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 巩亚东 于天彪 张耀满 赵春雨 谭学飞 等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
2 | 基于竞赛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化、竞争式和危机感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霍 楷 李宇峰 汤常鸣 | 艺术学院 | ||
3 |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王 青 顾晓薇 邱景平 陈庆凯 赵兴东 杨天鸿 张春明 丁航行 胥孝川 刘婉婷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4 | “多层次-立体化-递进式”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谢 植 王玉涛 赵 勇 李新光 高宏亮 杨为民 吕 伍 张伟宏 郑泽萍 孟红记 战 明 梅国晖 杨 钢 王 琦 张 华 张传义 次 英 胡振伟 孟 琭 梁 岩 何 庆 胡海峰 李 晋 吕日清 赵树茂 阳 剑 张亚男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5 | 开拓•创新•推广:以国家级精品教材为核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列教材建设 | 薛定宇 潘 峰 陈大力 崔建江 王浩然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6 |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徐 林 李鸿儒 关守平 杨英华 陈春华 潘 峰 袁 平 梁 岩 张伟宏 郑泽萍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7 | 公共基础课中MOOCS教学模式的探索 | 陈肖慧 张 莉 张莲莲 崔晶磊 吴海娜 | 理学院 | ||
8 | “众创式协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 张立志 刘 军 贾建锋 易平涛 朱春红 陈桂云 郭 莉 刘 洋 李亚宁 | 工商管理学 院创新创业学院 | ||
9 |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绩效 | 贾建锋 孙新波 赵希男 马钦海 唐贵瑶 | 工商管理学院 | ||
一等奖(12项) | |||||
1 | 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成型专业铸造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 | 刘 越 张雅静 辛啓斌 丁 桦 刘兴刚 王琳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 | 采矿工程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 | 杨天鸿 车德福 孙效玉 柳小波 张春明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3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朱万成 刘洪磊 于庆磊 张鹏海 魏晨慧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4 | 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 杜宝贵 陈玉芬 冷秀丽 刘 武 杨 雷 | 文法学院 | ||
5 | 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 张 羽 潘 峰 陈大力 鲍 艳 张伟宏 郭路佳 王彦婷 吴传平 梁 岩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6 | 基于阶梯式个性化定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 张云洲 贾 同 陈东岳 赵姝颖 陈大力 闻时光 纪 鹏 贾子熙 王 斐 于晓升 楚 好 王晓哲 林明秀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7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优势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郭 伏 张翠华 张吉善 张川 金海哲 | 工商管理学院 | ||
8 |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教材 | 高克宁 李金双 赵长宽 柳秀梅 徐 彬 | 计算中心 | ||
9 | 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改革 | 刘承军 孙丽枫 张 波 赵 青 姜茂发 | 冶金学院 | ||
10 |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CDIO教育模式的开放实验规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 鲍玉斌 张立立 李大宇 王 彤 侯 帅 刘 晨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1 | 建设“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创新创业有生力量 | 张立志 王 琪 朱翠兰 黄晓颖 王世远 罗玲玲 | 创新创业学院 | ||
12 | 面向智慧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 雯 王勃然 卢卉艳 王立婷 武芳芳 | 外国语学院 | ||
二等奖(28项) | |||||
1 | 生物工程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佩勇 王占友 亓红强 曹成有 姜 楠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
2 | 材料成形设备教材建设与招募式培养素质的实践 | 高彩茹 丁 桦 张福波 邱以清 花福安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 | 材料成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 张雅静 刘 越 王琳琳 时贵安 郭廷廷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4 | 《选矿数学模型》教材建设 | 王泽红 陈晓龙 袁致涛 于福家 李丽匣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5 |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构筑一流土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 | 王述红 梁 力 康玉梅 郝玉玲 冯阳飞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6 | 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品读教学方法实践 | 田鹏颖 周 莉 史 鉴 段 炼 任 鹏 曾 薇 张 雷 程海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7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题化模式构建 | 周 莉 闫 妍 曹洪滔 张志元 刘海军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8 | 基于多维互动模式下的市政学课程建设研究 | 王 颖 杜宝贵 耿国阶 张晓杰 | 文法学院 | ||
9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 李 丹 张晓杰 孙 萍 杜宝贵 王 颖 | 文法学院 | ||
10 | “翻转课堂 +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改革 | 隋 军 牟瑞瑾 赵 凯 赵进华 齐 宁 | 文法学院 | ||
11 | 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电工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肖 军 刘晓志 李 丹 胡志远 杨 华 杨 楠 李世平 吴春俐 孟令军 孙 静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2 | 建新电工电子实验平台,育多层次人才创新能力 | 杨 华 张伟宏 孟丽君 肖 平 张 莹 肖 军 李景宏 杨 楠 尹光明 张立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3 | 深化公共数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 宋叔尼 孙艳蕊 陆小军 阎家斌 张国伟 | 理学院 | ||
14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孙艳蕊 杨中兵 孔庆海 韩志涛 宋叔尼 | 理学院 | ||
15 | 大学物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 | 耿 平 崔晶磊 王 强 吴海娜 陈肖慧 | 理学院 | ||
16 | 化学系列教材建设之一——“结构化学”教材的建设与实践 | 王 军 | 理学院 | ||
17 |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国家精品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
18 | 理工科国际化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赵 越 王之琼 崔笑宇 马 贺 教立营 王丹丹 孔 谧 袁 俊 王 帅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
19 |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改革实践 | 李金双 张 昱 李凤云 李 封 赵长宽 | 计算中心 | ||
20 | 多相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工程学课程体系建设 | 张廷安 豆志河 刘 燕 吕国志 赵秋月 | 冶金学院 | ||
21 | 引进国外优势教学资源,建设冶金工程一流学科 | 杨洪英 金哲男 佟琳琳 陈国宝 肖发新 杨 澈 | 冶金学院 | ||
22 | 面向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电子信息类本科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 | 张 石 王明全 李大宇 栾 峰 佘黎煌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3 | 从基础训练到工程实践--高素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天成 冷芳玲 鲍玉斌 刘小峰 董晓梅 赵志滨 李芳芳 寇 月 李晓华 谷 峪 冯 时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4 |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丹程 韩春燕 孟婷婷 刘春风 赵建喆 | 软件学院 | ||
25 |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 | 梁 青 张锐锋 杨海东 解 欣 贺天麟 张士文 | 体育部 | ||
26 | 网球运动教程 | 姜晓宏 曹 冰 回 军 | 体育部 | ||
27 | 液压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 宋锦春 林君哲 韩学军 王长周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
28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MOOC 建设与应用研究 | 罗 忠 郝丽娜 房立金 胡 明 马树军 程红太 王 菲 鄂晓宇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东北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负责人 | 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建设与实践 | 耿 平 | 陈肖慧 王 强 杜 安 赵国俭 崔晶磊 张建锋 张莲莲 杨玉玲 宋根宗 程显中 易光宇 张 莉 代雪峰 徐丽红 吴海娜 张敬飞 | 理学院 | 特等 |
2 | 面向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朱志良 | 程 维 于瑞云 王瑞平 韩春燕 李丹程 黄利萍 姜琳颖 梁国丰 张东冬 那 俊 毛克明 刘洪娟 刘益先 | 软件学院 | 特等 |
3 |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 刘建昌 | 李鸿儒 张 斌 陈思远 石昌远 吴成东 郑泽萍 辛德麟 姚 羽 孙秋野 肖 军 常玉清 鲍玉斌 王玉涛 付 冲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特等 |
4 |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 | 刘常升 | 沈峰满 邸 馗 吴 镝 王 宁 丁义浩 张玉宝 张立志 王 峰 | 教务处 | 特等 |
5 | 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着力打造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与平台,全面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 张义民 | 于天彪 邸 馗 陈培媛 赵 颖 蔺 增 罗 忠 叶大勇 周淑文 朱立达 李常有 林君哲 闫玉涛 李小号 赵春雨 | 机械学院 | 特等 |
6 | 工商管理学院本科专业“产学研联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研究 | 孙新波 | 马钦海 曲庆武 刘艳萍 赵红梅 朱茂龙 严志刚 张靖慧 许慧敏 贾建锋 苑 莹 俞竹超 刘 烨 周黎明 金海哲 温一冰 | 工商管理学院 | 特等 |
7 | 土木工程专业隧道与地下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贾 蓬 | 赵 文 李慎刚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特等 |
8 | 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刘 钊 | 杜宝贵 刘 武 娄成武 陈玉芬 王学工 孟繁元 王作宝 冷秀丽 | 文法学院 | 特等 |
9 | 适应冶金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建设高质量课程资源 | 孙丽枫 | 刘承军 史培阳 闵 义 张 波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特等 |
10 |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大学生创新训练育人体系,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 张立志 | 王 平 黄晓颖 朱翠兰 王世远 | 学生创新中心 | 特等 |
11 | 多元普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邸 馗 | 陈文娇 孙思萌 籍亚玲 吴 镝 | 教务处 | 一等 |
1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复合式考试评价方法探索与实践 | 周 莉 | 任 鹏 朱丽颖 边水燕 曾 薇 曹洪滔 张志元 | 文法学院 | 一等 |
13 | 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 忠 | 王 菲 鄂晓宇 郝立娜 胡 明 房立金 | 机械学院 | 一等 |
14 | 基于“学生中心”与网络平台的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彦博 | 韩 颖 郭德仁 阚 双 魏 星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 |
15 | 依托《保险理财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苑 莹 | 黄玮强 李亚宁 陆 阳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 |
16 | 构建以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体系、全面提升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吴成东 | 张云洲 陈东岳 张 石 薛定宇 赵姝颖 纪 鹏 贾 同 陈大力 贾子熙 林明秀 王 斐 王晓哲 闻时光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一等 |
17 | 东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应加强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研究 | 张锐锋 | 张亚慧 张跃敏 | 体育部 | 一等 |
18 | 构建科学的竞赛训练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 顾德英 | 马淑华 汪晋宽 王凤文 赵一丁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一等 |
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 | 张 斌 | 鲍玉斌 王 嘉 郭 楠 张天成 寇 月 姚 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 一等 |
20 | 适应冶金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 张廷安 | 刘 燕 牛丽萍 赵秋月 豆志河 吕国志 魏 星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1 | 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型人才 | 张雅静 | 刘 越 王琳琳 左丽静 吴 琴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精品课程建设 | 祖国胤 | 丁 桦 李英龙 任玉平 李慧莉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一等 |
23 | 基于创新平台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霍 楷 | 艺术学院 | 一等 | |
24 | 土木工程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实践 | 王述红 | 李慎刚 张锋春 冯阳飞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 |
25 | 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 董革非 | 刘 卓 姜 蕾 张有军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 |
26 | 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支持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与评价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金双 | 黄卫祖 张 昱 焦明海 敖志广 郭 志 张 松 | 计算中心 | 一等 |
27 | 本科培养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与实践 | 沈峰满 | 徐 林 胡忠武 黄 晶 陈玉芬 王瑞萍 赵红梅 侯秀奇 陈思远 陈培媛 谢鹏飞 曹晓明 | 教务处 | 一等 |
28 |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姜永生 | 齐守良 王丹丹 王之琼 鲍 楠 | 中荷学院 | 一等 |
29 |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改革 | 宋叔尼 | 阎家斌 孙艳蕊 陆小军 刘静宜 张 雪 | 理学院 | 二等 |
30 | 中国化的工业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 | 杜 涛 | 陆钟武 曹克颖 岳 强 高成康 王鹤鸣 刘丽影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31 | 《钢琴艺术及名著欣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黄 岑 | 曹 进 尤 里 | 艺术学院 | 二等 |
32 | 以“本科教学工程”为引领深化羽毛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高 明 | 曹盛民 张锐锋 梁 青 姜晓宏 | 体育部 | 二等 |
33 | 《文化管理学》教学内容优化与方法改革研究 | 李 丹 | 孙 萍 杜宝贵 张晓杰 | 文法学院 | 二等 |
34 |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材料成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 梅瑞斌 | 包 立 齐西伟 李明亚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35 | 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及应用 | 陈秉塬 | 林宏彬 陈颖颖 赵 婷 王晓滨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36 |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 爽 | 软件学院 | 二等 | |
37 | 创新型、应用型嵌入式系统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张 石 | 佘黎煌 鲍喜荣 王明全 李大宇 丁 山 闻绍飞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 |
38 | 《材料成型力学》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 | 王 平 | 丁 桦 刘晓涛 石 路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39 | 建构研究性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丁 桦 | 石 路 唐正友 李英龙 崔光洙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 |
40 | 新时期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姜 峰 | 王黎红 祁 心 张 莹 王 松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41 | 依托中日韩合作项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王 岩 | 李宗鹏 王秋菊 毕克寒 马小力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42 | 《城市设计概论》教材建设 | 孙 贺 | 陈 沈 陈 颖 | 江河建筑学院 | 二等 |
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立学生激励机制的探索 | 段 炼 | 李正鸿 金钟哲 樊丽明 于桂荣 | 文法学院 | 二等 |
44 | 推动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建设,搭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新平台 | 王 辉 | 韩 磊 马天威 李晓璐 | 学生工作处 | 二等 |
45 | “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 刘佩勇 | 曹成有 孙彩霞 李黎明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二等 |
46 | 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贾建锋 | 孙新波 许慧敏 严志刚 赵红梅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 |
47 | 以能力为导向的全过程、多形式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 | 周黎明 | 赵红梅 袁知柱 杨 光 兰 博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 |
48 | 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适合创新人 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李鸿儒 | 张 石 张云洲 张伟宏 张 羽 潘 峰 肖 军 鲍 艳 孙 艳 梁 雪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 |
49 | 基于PBL的计算机辅助采矿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 郑贵平 | 徐 帅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 |
50 |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 张燕楠 | 邓建华 王淑芳 李 欣 冯 溢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 |
51 | 以体质健康测试引领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 陈 松 | 陈家鸣 贺天麟 张亚慧 | 体育部 | 二等 |
52 | 深化高校国防生认知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研究 | 刘云飞 | 孙 贺 张 凤 王 莹 | 国防教育学院 | 二等 |
53 | 社会网络条件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及实践 | 高克宁 | 赵长宽 李 封 徐 彬 张 昱 李 捷 李金双 柳秀梅 张恩德 黄卫祖 于 戈 | 计算中心 | 二等 |
54 | 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C语言“4S”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 宋 欣 | 陈艳军 王 岩 朱世敏 胡 曦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二等 |
5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 张 皓 | 刘青瑞 陈 阳 季长生 程美华 武 琳 曲慧东 | 学生指导服务中心 | 二等 |
2012年东北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奖级 | |
1 |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于瑞云、韩春燕、韩冬梅、陈 欢、崔晓莉、李 妲、李 媚、宋 杰、高天寒、谭振华、尹 楠 | 软件学院 | 特等奖 | |
2 | 钢铁冶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姜茂发、罗志国、邹宗树、储满生、刘承军、茹家胜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特等奖 | |
3 |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 | 工商管理学院 | 特等奖 | |
4 | 基于网络支撑平台的高校资源共享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高克宁、李金双、柳秀梅、黄卫祖、易秀双 | 计算中心 | 特等奖 | |
5 | 以质量为核心,建设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 赵雯、王勃然、郝丽霞、卢卉艳、王立婷、刘丽欣、刘春阳、韩宏丽、姜蕾、武芳芳、姜雪、霍颖、姚进 | 外国语学院 | 特等奖 | |
6 | 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 刘建昌、薛定宇、徐林、李鸿儒、王建辉、张云洲、潘峰、关守平、周玮、张伟宏、陈思远 | 信息学院 | 特等奖 | |
7 | 依托“四节”构建普惠性、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张立志、王刚 | 学生创新中心 | 特等奖 | |
8 | 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魏德洲、顾晓薇、王青、任凤玉、王泽红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
9 | 构建文科类本科类“全程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杜宝贵、陈玉芬 、冷秀丽、 高洪成、 隋立民 | 文法学院 | 特等奖 | |
10 | 完善本科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沈峰满、胡忠武、刘常升、徐林、黄晶、曹晓明、赵红梅、侯秀奇、陈玉芬、曹殿民、胡光顺、庞丹、柴净蕊、王瑞平、郝玉玲、王丹丹、袁俊、曹进、胡宛慧、赵翀阳、梁成、林宣、李诺、谢鹏飞、杨澈、胡玉仁、陶云、陈培媛、赵颖、孙颖、张伟宏、陈思远、狄洛薇、商淼、郑泽萍、辛德麟、杨光、张靖慧、王冬梅、孙玉杰、魏嵩宸、冷秀丽、鄂丽华、贺天麟、曹盛民 | 教务处、各学院(部、中心)教学办 | 特等奖 | |
11 | 地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巩恩普、黄菲、姚玉增、关长庆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12 |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 邸馗、孟丽君、林海洋、夏晓丹 | 教务处 | 一等奖 | |
13 |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李鸿儒、张云洲、张伟宏、潘峰、鲍艳、张羽、梁岩、孙艳、张立立 | 信息学院 | 一等奖 | |
14 | 校所合作 协同创新 培养科技英才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 张廷安、蒋敏、刘常升、巩恩普、谢鹏飞、王磊、贺翔、杨澈 | 材料与冶金学院 教务处 研究生院 | 一等奖 | |
15 | 引进国外资源,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赵越、姜永生、王之琼、孔谧、王帅、王丹丹、袁俊 | 中荷学院 | 一等奖 | |
16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孙红春、谢里阳、李佳、林贵瑜、李沈、赵飞、韩明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
17 | 基于理工科背景的“外语+X”模式日语课程群建设 | 王秋菊、王 岩、毕克寒、李宗鹏、 李帅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
18 | 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开发与实践 | 赵长宽、徐彬、李封、张昱、张恩德 | 计算中心 | 一等奖 | |
19 | 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巩云鹏、原所先、陈述平、王长周、陈培媛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
20 | 通过开放性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研究 | 杜安、王帅、邸馗、孟丽君、王旗、夏晓丹、林海洋 | 理学院 | 一等奖 | |
21 | 《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 | 王青、任凤玉、顾晓薇、陈庆凯、郑贵平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22 | 东北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编排规范化管理研究与打印查询系统开发 | 徐林、黄晶、关守平、胡忠武、吴俊新、沈峰满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23 | 人因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 郭伏 | 工商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
24 |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六步悟式教学法” | 张琨 | 秦皇岛分校 | 一等奖 | |
25 | 以国家级精品课为引领的北方高校--区域特色冰上课研究与实践 | 高 明、侴丽萍、陈 松、陈家鸣、贺天麟 | 体育部 | 一等奖 | |
26 |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 刘钊、杜宝贵、娄成武、李坚、孟繁元、 冷秀丽、郭振中、王学工 | 文法学院 | 一等奖 | |
27 | 本科一年级教学质量跟踪、调查与研究 | 张凤鹏、曹殿民、庞丹、胡光顺、 柴静蕊 | 基础学院 | 一等奖 | |
28 | 以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卫祖、李金双、焦明海、翟莹莹、李凤云、薛丽芳、陈洪军、郭志、景清武 | 计算中心 | 一等奖 | |
29 |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研究 | 张霞、徐烨、刘晓霞、王军、徐君莉、于永丽、桑晓光 | 理学院 | 二等奖 | |
30 | 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 祖国胤、丁桦、任玉平、李慧莉、李英龙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
31 | 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创新 | 闻绍飞、孟丽君、李宁、杨林、肖军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32 | 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康玉梅、赵文、程云虹、宋建、樊赟赟、陈百玲、陈猛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33 | 全英文授课在课程《软件工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 张爽 | 软件学院 | 二等奖 | |
34 | 寓研于教,探索本科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 周玮、刘建昌、关守平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35 | 产学研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姜永生、赵越、康雁、王丹丹、王之琼、鲍楠、齐守良 | 中荷学院 | 二等奖 | |
36 | 机械基础课“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英、孙少妮、刘莹、陈述平、李小号、马明旭、赵群超、肖平阳、赵薇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二等奖 | |
37 |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的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张云洲、陈东岳、纪鹏、贾子熙、贾同、林明秀、王斐、王晓哲、楚好、闻时光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38 | 构建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 曹克颖、刘士卿、于瑞云、张晓川、肖丽姝、杨红、刘常升 | 教务处 | 二等奖 | |
39 |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袁静波、王和兴、宋欣、程绍辉、方淼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
40 | 跨学科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 | 张锐锋、姜永生 张跃敏、徐礼胜、曹盛民 | 体育部、中荷学院 | 二等奖 | |
41 |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结构设计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及实践 | 梁力、樊赟赟、宋建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42 | 整合课堂与实践教学、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材料成形力学课教学效果 | 王平、丁桦、赵志浩、刘晓涛、崔建忠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
43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材)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44 | 《基础英语》批判思辨与创新实践的教学范式研究 | 李洋、刘卓、邓建华、侯秀奇、高璐璐、程丹、马艳红、张金玲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
45 | 材料类专业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 张雅静、王琳琳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二等奖 | |
46 | 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 贾建锋、孙新波、马钦海、赵希男、初青松、关志民、许慧敏、赵红梅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
47 | 《工业通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林秀丽、陈宝智、毛宁、郭尹亮、常德强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48 | 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赵兴宏、陈兴华、张振芝、李光莉、田雪飞、徐晓宁、吕富媛 | 文法学院 | 二等奖 | |
49 |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 孙艳蕊、阎家斌、宋叔尼、呼阳、陆小军、王洪曾 | 理学院 | 二等奖 | |
50 |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谭树彬、刘建昌、钱晓龙、崔建江、张羽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51 | 商科大学生的企业伦理教育:理念、困境与对策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
52 | 竞赛推进设计创新之教学实践研究 | 霍 楷 | 艺术学院 | 二等奖 | |
53 | 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刘玉英、党晖、李立辉、房晶、刘春、徐景益、徐晓博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
54 | “05方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 | 周立斌、王希艳、卢忠民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
55 | 构建特色素质课内容体系 实现体育课教学五大目标 | 姜大庆、吴 楠、薛英杰、徐策 | 秦皇岛分校 | 二等奖 |
2010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项目组成员 | ||
1 | 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魏德洲 赵文 邢军 黄菲 朱一民 姚玉增 | ||
2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吴成东 张石 张云洲 薛定宇 赵姝颖 纪鹏 贾子熙 陈东岳 楚好 贾同 | ||
3 | 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特等奖 | 沈峰满 胡忠武 刘常升 吴镝 孙思萌 曹晓明 黄晶 杨红 | ||
4 | 拓展数学建模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特等奖 | 宋叔尼 王琪 孙艳蕊 崔建江 孟丽君 王平 韩铁民 | ||
5 | 材料与冶金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朱苗勇 张廷安 谢鹏飞 王梅 丁桦 蒋敏 | ||
6 | 软件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朱志良 李丹程 黄利萍 那俊 刘莹 吴辰铌 张爽 王蓓蕾 刘益先 韩春燕 姜琳颖 代钰 石凯 陈默 | ||
7 | 在大学新生中建立“学长辅学”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特等奖 | 徐峰 王纯武 黄琳 刘云飞 曲佳 王业 焦飞 | ||
8 | 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就 | 特等奖 | 金启军 赵雯 刁力人 刘玉英 王秋菊 侯秀奇 卢卉艳 王勃然 马明 韩忠军 姜茂发 | ||
9 | 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机制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汪晋宽 王金玲 王雷震 张淑梅 王凤文 白秋果 刘群 柳彬德 王斌 王晓敏 齐西伟 周秀艳 温旭东 | ||
10 | 以国家精品课程引领质量工程立体化建设 | 一等奖 | 薛定宇 潘峰 陈大力 崔建江 | ||
11 | 以项目为载体,学研产医结合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姜永生 康雁 赵越 王帅 王丹丹 李建华 王之琼 鲍楠 袁俊 | ||
12 |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突出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邸馗 吴成东 张石 张云洲 孟丽君 夏晓丹 林海洋 钱晓龙 王明顺 王伟 鄂晓宇 | ||
13 | 加强液压课程质量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宋锦春 张志伟 周恩涛 丛恒斌 周生浩 王长周 林君哲 | ||
14 | “坚持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耿平 陈肖慧 宋根宗 王强 崔晶磊 | ||
15 | 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打造立德树人新阵地 | 一等奖 | 孙雷 刘海龙 张皓 姜宇飞 曾觉吾 李家祥 孙坤 黄河 杨薇薇 | ||
16 | 《材料表面新技术》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创新 | 一等奖 | 陈岁元 梁京 张滨 刘常升 郑毅然 Sam Zhang | ||
17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邱秀华 金钟哲 李正鸿 樊丽明 于桂荣 | ||
18 | 现代陶瓷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峰 周淼 扬帆 曹殿民 张凤 杨红 庞丹 杨松 牛东方 孙晓枫 肖丽姝 | ||
19 |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徐林 关守平 张羽 张平 张伟宏 赵静 | ||
2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周莉 范国庆 朱丽颖 边水燕 曾薇 任鹏 曹洪滔 孙家学 熊晓梅 孙雷 杨建春 | ||
21 | 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一等奖 | 孙艳蕊 宋叔尼 张国伟 张薇 杨中兵 邵新慧 张京 谢崇远 孔庆海 付连魁 | ||
22 | 针对新生特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凤鹏 曹殿民 王纯武 庞丹 黄琳 胡光顺 叶延军 柴静蕊 沈峰满 | ||
23 | 国际合作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赵越 姜永生 孔谧 王帅 张天竹 王之琼 | ||
24 |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体验式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丁战 马钦海 关志民 张吉善 戚桂清 | ||
25 | 基于3D动漫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 一等奖 | 齐西伟 丁斌 任嵘嵘 王彪 郭瑞 | ||
26 |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 一等奖 | 冉永红 苏剑光 | ||
27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实践 | 二等奖 | 孙红春 谢里阳 李佳 林贵瑜 赵飞 韩明 | ||
28 | 基于BB网络辅助教学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 二等奖 | 曹克颖 刘士卿 罗忠 张晓川 肖丽姝 冷秀丽 梁国丰 赵翀阳 商淼 | ||
29 |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二等奖 | 黄菲 姚玉增 关长庆 | ||
30 | 东北大学CBL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二等奖 | 黄卫祖 李金双 陈洪军 张美安 赵雯 | ||
31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罗忠 柳洪义 王菲 张建成 郝丽娜 胡明 | ||
32 | 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与应用 | 二等奖 | 霍楷 | ||
33 | 创新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 二等奖 | 王海涛 张平 陈玉芬 冷秀丽 孙宏伟 高青 | ||
34 | 突出地域特色,加强滑雪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逯明智 陈家鸣 高明 关荣鑫 杨譞 | ||
35 | 复合型实用性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杨广明 陈东明 于瑞云 高天寒 谭振华 程维 杨巍 徐剑 王爽 王学毅 马毅 宋经平 朱潜 梁国丰 | ||
36 | 英汉口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卓 任蕊 侯秀奇 邓建华 张金玲 王楠 李洋 高璐璐 | ||
37 | “模拟项目管理现场,实现项目管理临床”─《项目管理》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新波 戢守峰 姜艳萍 卢纪华 张吉善 尤天慧 于春海 俞竹超 喻海飞 黄训江 | ||
38 | 体育网上选课系统、体能测试预约系统 | 二等奖 | 张锐锋 曹盛民 黄卫祖 贺天麟 肖丽姝 | ||
39 | 继续教育办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颜云辉 卢俊杰 庞洪江 陈国秋 王志蓬 | ||
40 |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静 杜安 赵涛 娄晓燕 王旗 | ||
4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赵兴宏 赵振芝 李光莉 陈兴华 吕富媛 徐晓宁 田雪飞 | ||
42 | 推进研究性教育,搞好精品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丁桦 朱伏先 李艳梅 刘彦春 高秀华 | ||
43 | 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刘纪红 孙宇舸 王旭 叶柠 田亚男 | ||
44 | 强化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 二等奖 | 王娟 祝群喜 盛娟 李飞 宋欣 高齐新 王薇 张斌 朱世敏 | ||
45 | 通识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级英语”课程框架的结构 | 二等奖 | 丁秀芹 高丹薇 | ||
46 | 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 二等奖 | 蒋学英 秦洁 王慧元 王斌 郭丽楠 任玥 | ||
47 | 非管理类《企业经济管理》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王宝森 刘军 刘汝萍 王恕 王世权 陈桂云 高聪 | ||
48 | 12分钟跑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果分析 | 二等奖 | 曹盛民 张锐锋 张跃敏 肖丽姝 | ||
49 | 研究性合作式学习模式──本科生《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 | 二等奖 | 姜华 高媛 张景振 叶涛 王亚磊 | ||
50 | 本科生课外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丽峰 周立斌 邹振栋 张亚辉 王庆 刘玉川 王素欣 贾卫萍 | ||
51 |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常友玲 武涛 仲旭 |
2008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
特等奖 | |||||
1 |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张石 | 姜茂发 沈峰满 刘建昌 吴成东 余强 刘常升 邸魁 王永军 李景华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务处 | |
2 | 特色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刘建昌 | 王福利 吴成东 徐林 潘峰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 | 冶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沈峰满 厉英 陈文娇 孙杨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 | 面向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自动化专业教材体系的研究 | 汪晋宽 | 马淑华 赵一丁 顾德英 王凤文 | 秦皇岛分校 | |
5 | 采矿学国家精品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王青 | 顾晓薇 陈庆凯 邱景平 韩志勇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6 | 将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引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姜茂发 | 朱志良 高晓兴 李丹程 黄利萍 | 软件工程学院 | |
7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建设机械设计国家级精品课 | 巩云鹏 | 孙志礼陈良玉 孙德志 修士超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8 |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巩亚东 | 张书鸿 王东红 曹进 姜亦亭 | 艺术学院 | |
9 | 研究型大学本科基础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钟田丽 | 张凤鹏 王纯武 沈峰满 曹殿民 | 基础学院 | |
10 | 适应社会发展,打造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模式 | 刘泰强 | 曹晓明 黄晶 胡忠武 卜馨 刘常升 沈峰满 | 教务处 | |
一等奖 | |||||
11 | 改革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与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 宋叔尼 | 孙艳芯 车向凯 张国伟 闫家斌 | 理学院 | |
12 | 工科类《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建设研究 | 陈凡 | 陈红兵 陈昌曙 罗玲玲 邢怀滨 王健 | 文法学院 | |
13 | 计算机仿真课群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 薛定宇 | 徐心和 潘峰 陈大力 崔建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4 | 信息类专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 | 刘建昌 徐林 薛定宇 张云洲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5 | 图学教育教学环境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黄英 | 毛昕 那履弘 陈述平 刘阳 杨广衍 肖平阳 宋翠娥 刘莹 邓永胜 李小号 孙少妮 赵群超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16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周福才 | 高克宁 李金双 赵长宽 高岩 | 网络教育学院 | |
17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赵越 | 王福利 郝世栋 刘常生 康雁 姜永生 |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
18 | 东北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金启军 | 刁力人 金敬红 韩忠军 王悦 | 外国语学院 | |
19 | 控制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 王建辉 | 刘建昌 常玉清 高立群 薛定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0 | 人因工程学教学内容及教材改革研究与实践 | 郭伏 | 马钦海 刘洋 张吉善 | 工商管理学院 | |
21 | IT项目实训在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 | 高晓兴 陈 欢 周成利 梁国丰 | 软件工程学院 | |
22 | 《大学物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耿平 | 宋根宗 杜安 赵国剑 王强 | 理学院 | |
2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实践 | 邱秀华 | 金钟哲 于桂荣 古小丹 樊丽明 李正鸿 | 文法学院 | |
24 |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陈肖慧 | 沈峰满 耿平 吴海娜 张莉 | 理学院 | |
25 | 理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秋菊 | 王岩 李宗鹏 孙薇 马小力 | 外国语 | |
26 | 面向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黄卫祖 | 李金双 焦明海 柳秀梅 高克宁 | 计算中心 | |
27 | 自主式、开放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徐林 | 王建辉 吴俊新 郑艳 何大阔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28 |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权利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课 | 田彦文 | 翟秀静、沈峰满、翟玉春、许茜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29 | 《控制理论基础》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 张庆灵 | 张雪峰 翟丁 张悦 周娟 | 理学院 | |
30 | 适应多种需求的多元化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斌 | 赵宏 鲍玉斌 高福祥 李印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1 |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张淑梅 | 仲旭 王鑫 秦河海 李萌 | 秦皇岛分校 | |
32 |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常友玲 | 武涛 仲旭 赵学梅 李志坚 | 秦皇岛分校 | |
二等奖 | |||||
33 | 结合学科建设通过工业应用和学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 唐立新 | 边春元 赵苏 杨东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4 | 加强现代电子技术的实验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 李晶皎 | 李景宏 杜玉远 王爱侠 闫爱云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5 | 关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明顺 | 刘泰强 李景华 王永军 邸馗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6 | 电工技术综合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 申 燕 | 邸魁 孟丽君 张伟宏 孙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7 | 理工科背景下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海涛 | 侯 卉 谭晓军 李 静 田树喜 曾 弈 林艳丽 | 文法学院 | |
38 | 以学科为依托,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 张霞 | 于永丽 刘晓霞 边立君 赵爽 | 理学院 | |
39 |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措施 | 高立群 | 井元伟 李扬 叶丹 姜囡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40 |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平台课的研究与实践 | 丁华 | 邸洪双 王平 赵宪明 高彩茹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1 | 讲求实效的“理论之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 周莉 | 范国庆 石俊田 任鹏 曾薇 朱丽颖 沈恒林 边水燕 曹洪涛 | 文法学院 | |
42 |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顾海波 | 周实、毛牧然、赵凯 | 文法学院 | |
43 | 提倡自行设计试验、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 杨洪英 | 金哲男、姜澜、佟琳琳、张升山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44 | 加强滑雪客场建设,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逯明智 | 王永祥 高明 陈家鸣 杨儇 | 体育部 | |
45 |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雯 | 王勃然 郝丽霞 刘丽欣 张春良 | 外国语学院 | |
46 |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 | 王述红 | 陈耕野 赵文 贾蓬 李纯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
47 | 坚持教学改革及双语教学,为培养国际化高层次竞争人才而努力 | 满永奎 | 边春元 赵苏 杨东升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48 | 《理论力学》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 李永强 | 郭星辉 李健 张英杰 李红影 | 理学院 | |
49 | 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 孙新波 | 刘阳 王世权 贾建锋 涨迪 吕兴仁 | 工商管理学院 | |
50 | 从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返馈来探讨本科生的教学改革 | 杨桂香 | 郑虹 马静涛 于春艳 吴政新 | 工商管理学院 | |
51 | 《高等数学》教学平台建设 | 孙艳蕊 | 车向凯 谢崇远 付连魁 孔庆海 | 理学院 | |
52 | 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 张锐锋 | 高明 曹盛民 孙玉宁 贺天麟 | 体育部 | |
53 |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赵兴宏 | 徐晓宁 陈兴华 李光莉 吕富媛 | 文法学院 | |
54 | 采用互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选修课的极积性 | 王宝森 | 工商管理学院 | ||
55 | 大学生健康教育考评系统开发应用 | 阚志英 | 王春义 鮑玉斌 赵春泽 华玉忠 | 医院 | |
56 |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 任嵘嵘 | 齐西伟 史学军 于晓辉 | 秦皇岛分校 |
2006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单 位 | ||
一等奖 | |||||
1 | 研究型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沈峰满 陈文娇 邸馗 王宁 | 教务处 | ||
2 | 高等数学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 | 谢崇远 孙艳蕊 车向凯 杨中兵 王学理 付连魁 孔庆海 韩志涛 | 理学院 | ||
3 | 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邓美凤 曹进 张书鸿 姜亦亭 | 艺术学院 | ||
4 | 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多维教学 推进精品工程建设 | 薛定宇 潘峰 陈大力 | 信息学院 | ||
5 | 《行政学与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杜宝贵 娄成武 孙萍 陈德权 | 文法学院 | ||
6 | 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质为目的开展大学物理双语教学 | 陈肖慧 沈峰满 耿平 张莉 吴海娜 | 理学院 | ||
7 | 充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厉英 蒋本铁 陈文娇 邸馗 郭志 | 计算中心 | ||
8 | 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 李耸 金启军 赵雯 董春武 李素菊 王立婷 卢卉艳 郭晓阳 赵玉洁 郝丽霞 刘春阳 高志英 刘红 | 外语学院 | ||
9 | 以专业为依托、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徐烨 张霞 张宝砚 王建华 王军 于永丽 李光禄 | 理学院 | ||
10 |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材料成形力学》课教学效果的研究 | 王平 丁桦 赵志浩 赵德文 崔建忠 | 材冶学院 | ||
11 | 树立“育人为本”工作理念,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 熊晓梅 徐峰 刘云飞 王业 张立志 吕静 王纯武 | 学生处 | ||
12 | 深化电工电子实训课改革 把高素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 余强 钱晓龙 邸馗 申燕 高明 孙江 | 信息学院 | ||
13 | 构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张淑梅 柳彬德 | 秦皇岛分校 | ||
二等奖 |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 沙玉辉 陈岁元 王立军 何凤鸣 田妮 | 材冶学院 | ||
2 | 大学数学精品教材建设 | 张庆灵 杨冬梅 张雪峰 邢伟 张秀华 | 理学院 | ||
3 | 以实践课为中心,培养俄语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 刘玉英 李立辉 房晶 徐晓博 刘春 | 外语学院 | ||
4 | 改革工程数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 | 宋叔尼 闫家斌 韩铁民 张薇 李建华 | 理学院 | ||
5 |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改革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邱秀华 金钟哲 樊丽明 李正鸿 古小丹 于桂荣 | 文法学院 | ||
6 | 机构形象设计(CIDesign) | 王亚非 | 艺术学院 | ||
7 | 探索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王斌 王庚 闫学军 王求知 | 秦皇岛分校 | ||
8 |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 高晓兴 庞洪江 杨广明 郭涛 | 软件学院 | ||
9 | 开展多元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的《电工学》精品课程 | 肖军 张石 刘晓志 孟令军 孙静 | 信息学院 | ||
10 | 《金融工程》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 庄新田 高莹 金秀 | 工商管理 | ||
11 |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樊治平 王军 姜艳萍 尤天慧 | 工商管理 | ||
12 | 关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明顺 刘泰强 李景华 王永军 邸馗 蒋楠 | 信息学院 | ||
13 |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面向现代电子技术的创新性人才 | 李晶皎 李景宏 张石 杜玉远 李景华 | 信息学院 | ||
14 | 人因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 郭伏 张吉善 张翠华 刘洋 杜春沈 | 工商管理 | ||
15 | 理工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秋菊 王岩 马小力 陈永歧 | 外语学院 | ||
16 | 新型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 赵雯 黄卫祖 王勃然 姜蕾 郝丽霞 | 外语学院 | ||
17 | 全力打造精品教材 提高精品课建设水平 | 王建辉 顾树生 徐林 方晓柯 | 信息学院 | ||
18 | 全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 顾树生 王建辉 徐林 方晓柯 郑艳 | 信息学院 | ||
19 | 依托精品建设工程,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程水平 | 黄英 毛昕 陈速平 那履弘 张振伟 杨广衍 肖平阳 宋翠娥 刘阳 刘莹 邓永胜 | 机械学院 | ||
20 | 本科生《现代控制理论》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 高立群 井元伟 郑艳 张嗣瀛 | 信息学院 | ||
21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的途径 | 翟秀静 符岩 李斌川 吕久吉 刘奎仁 | 材冶学院 | ||
22 | 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体系的开发应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 刘国良 胡广兴 何砚发 邸馗 刘勃然 | 理学院 | ||
三等奖 | |||||
1 | 材料成形工艺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 高秀华 邱春林 辛啟斌 曹富荣 李宝锦 | 材冶学院 | ||
2 | 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 张石 张平 鲍喜荣 佘黎煌 张振川 | 信息学院 | ||
3 | 认真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搭建件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 田彦文 李建中 谢鹏飞 李在元 许茜 | 材冶学院 | ||
4 |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点,建设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 王永祥 高明 曹冰 陈家鸣 曹盛民 | 体育部 | ||
5 | 大学物理实验开放管理系统 | 刘天时 吴炜鑫 佟赫 张德安 | 理学院 | ||
6 |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耿平 宋根宗 赵国俭 陈肖慧 王强 | 理学院 | ||
7 | 逐步建立“主导-主体”的双主教与学结构 努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 刘红 高志英 卢卉艳 姜雪 王瀛鸿 王承伟 刘永生 | 外语学院 | ||
8 | 构建项目案例库,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 高晓兴 李丹程 刘国奇 吴辰铌 | 软件工程 | ||
9 |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提升并展现人才培养目标 | 张书鸿 | 艺术学院 | ||
10 | 《高级英语》课程"知识传授+文化渗透+素质培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 | 丁秀芹 刘兰 | 秦皇岛分校 | ||
11 | 基于设立主线、宽厚概念、突显重点、创新应用思想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弹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杰民 马宗民 魏守智 马玉春 周兵 | 秦皇岛分校 | ||
12 | 适应“三创”教育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 | 张喜梅 | 文法学院 | ||
13 | 加强电子技术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及教育创新 | 李景宏 李晶皎 赵丽红 王永军 李景华 | 信息学院 |
2004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 位 | 项 目 名 称 | 负责人 | ||
一等奖 | |||||
1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姜茂发 | ||
2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
3 | 文法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娄成武 | ||
4 | 外国语学院 | 任务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方法 | 赵 雯 | ||
5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将面向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实践 | 王建辉 | ||
6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放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李景华 | ||
7 | 计算中心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 | 李金双 | ||
8 | 理学院 |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 耿平 | ||
二等奖 | |||||
1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化课程体系 强化素质教育 | 王泽红 | ||
2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田彦文 | ||
3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材料成型力学》双语教学效果 | 邸洪双 | ||
4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课程 | 张洪亭 | ||
5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 英 | ||
6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工学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 吴春俐 | ||
7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王明顺 | ||
8 | 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冷克平 | ||
9 | 文法学院 | 毛泽东思想概论“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邱秀华 | ||
10 | 文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原理课案例教学方法 | 纪克勤 | ||
11 | 文法学院 | 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 赵兴宏 | ||
12 | 理学院 | 改革工科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王林山 | ||
13 | 理学院 | 创新思维训练,推进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宋叔尼 | ||
14 | 外国语学院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硕士生英语课程体系 | 金敬红 | ||
15 | 外国语学院 | 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改造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 王秋菊 | ||
16 | 体育部 | 我校开展羽毛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王永祥 | ||
17 | 宣传部 |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强化“对话式德育教学法”课堂效果 | 孙 雷 | ||
18 | 秦皇岛分校 | 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培养目标 | 景华艳 | ||
19 | 秦皇岛分校 | 明确目标,突出特色,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工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才书训 | ||
20 | 秦皇岛分校 | 双语督导委员会与沐浴式英语环境管理 | 郝启成 |
2002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位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
一等奖 | |||||
1 | 理学院 | 新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郝世栋、赵宝华、杜安 | ||
2 | 计算中心 | 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 | 高克宁、王兴伟、蒋本铁、雒兴刚、赵长宽 | ||
3 | 计算中心 | 东北大学网上辅助教学支撑系统及网络版示范课件的研制与实践 | 王兴伟 才国清 黄敏 邸馗 张美安 付志文 刘军 王宇 | ||
4 | 资土学院 | 《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 黄菲 金成洙 张建军 关自川 王丹丽 | ||
5 | 资土学院 | 岩石破裂过程数值试验――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唐春安 王述红 朱万成 杨天鸿 徐小荷 | ||
二等奖 | |||||
1 | 材冶学院 | 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材料成型力学》课教学效果 | 王平 邸洪双 丁桦 石路 赵德文 | ||
2 | 文法学院 |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 石俊田 周莉 范国庆 沈恒林 任秀敏 耿国阶 | ||
3 | 信息学院 |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李景银 王新会 张伟宏 林树宽 芦宙新 黄宝珍 | ||
4 | 资土学院 | 拓宽专业口径 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地质人才 | 金成洙 巩恩普 王恩德 黄菲 关自川 | ||
5 | 基础学院 | 分校区、分年级办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 张凤鹏 曹殿民 王辉 郝世栋 孙赤光 庞丹 | ||
6 | 外语学院 | 双语教学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颜莹 赵秉军 | ||
7 | 理学院 | 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制 | 侯祥林 李永强 郭星辉 颜世英 刘军 | ||
8 | 信息学院 | 在创新与竞争中培养高水平人才 | 徐心和 高大志 孙鹿君 丛德宏 薛定宇 赵姝颍 潘峰 | ||
9 | 信息学院 | 优化计算机专业电路理论课程教学 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王安娜 孙玉琴 殷洪义 张石 | ||
10 | 资土学院 | 采矿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陈庆凯 郑贵平 | ||
11 | 材冶学院 | 尖子班教学由单纯知识“传授型”向“育才型”转变的研究与实践 | 田彦文 谢鹏飞 沈峰满 | ||
12 | 文法学院 |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重视教学研究,切实改进法律基础课教学 | 赵兴宏 陈兴华 周月宏 张振芝 | ||
13 | 外语学院 | 以复述法为主的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法教学成果申报 | 李耸 | ||
14 | 机械学院 | 三门课程联动讲授 九个环节连环相扣 教书育人贯穿始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王宝霞 | ||
15 | 信息学院 |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 郝培锋 王新会 崔建江 张树军 肖文栋 薛定宇 | ||
16 | 信息学院 | 开展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 培养 21 世纪网络技术与英语“双赢”人才 | 刘纪红 赵丽红 王永军 李景华 杜玉远 | ||
17 | 信息学院 |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开展全国电子设计竟赛,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闻绍飞 芦宙新 王永军 | ||
18 | 秦皇岛分校 | 大学本科培养模式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 汪晋宽 王金玲 景华艳 才书训 金海明 付仲逑 郝启成 王晓敏 | ||
19 | 材冶学院 | 《材料成型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高彩茹 于九明 庞维成 | ||
20 | 文法学院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邱秀华 古晓丹 李正鸿 樊丽明 金钟哲 于桂荣 董雪林 | ||
21 | 机械学院 | 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巩亚东 王伟 高航 项欣 胡明 | ||
22 | 机械学院 | 基于“慧鱼”模型创新设计系列实验开发 | 王丹 王晓光 陈亚男 孙志礼 陈良玉 张凤和 李凝华 | ||
23 | 信息学院 | 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提高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 刘淑英 | ||
24 | 信息学院 | 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张石 荣西林 孙萍 吴春俐 肖军 | ||
25 | 体育部 |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 | 王永祥 高明 曹冰 陈家鸣 曹盛民 | ||
26 | 管理学院 |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郭伏 赵希男 钟磊钢 窦胜功 关志民 |
2000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位 | 成果名称 | 主要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
特等奖 | |||||
1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翟玉春 | 姜茂发 徐家振 庞维诚 刘喜海 | |
2 | 外国语学院 | 《通用大学英语》多媒体电子教材的编写及应用 | 赵雯 | 李树和 王默然 张春良 宫小波 | |
一等奖 |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机械类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高航 | 陈培媛 张镭 巩亚东 刘春荣 | |
2 | 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 | 加强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赫冀成 | 王宁 娄成武 胡旺阳 曹进 | |
3 | 理学院 | 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铁光 | 刘均 姜丰 侯祥林 郁世刚 | |
4 | 教务处 | 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建设,制定新世纪培养计划 | 郝世栋 | 滕超 胡忠武 陈文娇 高文兴 | |
5 | 机械工程学院 | 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 陈良玉 | 孙志礼 王淑仁 丁津原 张钰 | |
6 | 计算中心 | 加强东北地区高校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 吕雅文 | 原松梅 王力军 陈廷国 李金文 | |
7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宽口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研究 | 赵刚 | 宗亚平 刘春明 李洪晓 孙旭东 | |
8 | 文法学院 | 从“中国革命史”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邱秀华 | 王太金 古晓丹 李正鸿 董雪林 | |
9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改革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培养高质量创造性人才 | 王福成 | 许开立 柳敬献 毛宁 | |
10 | 文法学院 | 面向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 娄成武 | 郑文范 孙萍 隋永强 司晓悦 | |
11 | 体育部 | 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建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 蔡本初 | 高明 王永祥 于永江 张锐锋 | |
12 | 计算中心 | 东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蒋本铁 | 周福才 高晓兴 洪岩 李金双 | |
1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更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 李景华 | 王永军 杜玉远 李景宏 刘纪红 | |
14 | 东校区 | 地质学教学改革及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黄菲 | 赵玉山 章云平 王兴信 胡光顺 | |
15 | 工商管理学院 | 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公共经济管理课教改研究与实践 | 康锦江 | 冷克平 李森 丁战 郭伏 | |
16 | 秦皇岛分校 | 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刘志国 | 王翠荣 | |
17 | 成人教育学院 | 对话式德育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 孙雷 | ||
18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热能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聂宇宏 | 陈海耿 | |
19 | 文法学院 | 教师主导 双边互动 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 李如意 | ||
二等奖 | |||||
1 | 理学院 | 东北大学优秀生班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车韵怡 | 杜安 滕超 | |
2 | 东校区 | 本科会计学专业“大专业,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张平 | 崔升波 戴春风 王书光 那恩中 | |
3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有色金属冶金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 徐家振 | 付高峰 王兆文 涂赣锋 翟秀静 | |
4 | 文法学院 | 行政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 | 孙萍 | ||
5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对搞好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 黄戊生 | 余仁焕 胡筱敏 徐新阳 姜彬惠 | |
6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钢铁冶金多媒体教学软件 | 钟良才 | 刘喜海 阎立懿 储满生 徐金铎 | |
7 | 工商管理学院 | 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曾华 | 史云 庄新田 高莹 金秀 | |
8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基于网络的综合自动化实验的开发 | 刘建昌 | 钱晓龙 张颖伟 陈宏志 冯忠仁 | |
9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 郝培锋 | 肖文栋 崔建江 薛定宇 | |
10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成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 庞维诚 | 赵宪明 刘晓涛 丁桦 董晓梅 | |
11 | 秦皇岛分校 | 增开“微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 赵一丁 | 马淑华 齐世清 舒东梅 张金泉 | |
12 | 文法学院 | 充分发挥三个课堂作用让邓小平理论深入人心 | 齐书聪 | 石俊田 孙雷 范国庆 邱秀华 | |
1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非电专业增设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 宋君烈 | 张石 肖军 荣西林 孙江 | |
14 | 计算中心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 王兴伟 | 才国清 孔丽 黄敏 朱家铿 | |
15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内容、手段及考核方法的改革 | 张国联 | ||
16 | 计算中心 | “基于网络的通用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高晓兴 | 周福才 洪岩 王炬 | |
17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 杜尧君 | 翟玉春 沈峰满 | |
18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立足学生素质培养,搞好材料专业平台课的改革 | 孙振岩 | 巴启先 宗亚平 | |
19 | 机械工程学院 | 面向新的机械类大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 巩亚东 | 高航 原所先 胡明 史家顺 | |
20 | 机械工程学院 | 以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的真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 王晓东 | 张世伟 张以忱 王继常 关奎之 | |
21 | 机械工程学院 | 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认识与实践 | 于得仁 | 陆颖 张振伟 张茵麦 | |
22 | 外国语学院 |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 金启军 | 杨默荻 刘卓 于开颜 张艳清 | |
23 | 外国语学院 | 大学俄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雁 | 刘玉英 | |
24 | 高教所 | 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及改革实践 | 张喜梅 | ||
25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专业本科生基本技能训练 | 尹立新 | 郭雅萍 裴建芬 朱丽颖 张永刚 | |
26 | 秦皇岛分校 | 更新观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 张洋 | 李太行 | |
27 | 体育部 | 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 | 曹冰 | 蔡本初 于志江 刘和臣 徐拥军 | |
28 | 机械工程学院 | 寓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课教学和毕业设计中 | 李奎贤 | 宋桂秋 韩清凯 |
1998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 位 | 项 目 名 称 | 主要负责人 | 主 要 参 加 者 | |
1 | 工商管理学院 | 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李 凯 | 杨锡怀 杨学涵 乔有让 孙玉凤 | |
2 | 校CAI工作委员会 | 实施科学管理,提高CAI水平,为教学改革做贡献 | 朱志良 | 吕雅文 李金文 黄卫祖 张树军 | |
3 | 体育部 | 加强创造力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 丑丽萍 | ||
4 | 黄金学院 | 非地质专业地质教学模式研究 | 黄 菲 | ||
5 | 计算中心 | “微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周福才 | 朱志良 蒋本铁 毕翠华 尚子扬 | |
6 | 机械学院 | 《液压传动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 | 刘春荣 | 陈立新 张健成 张树军 | |
7 | 机械学院 | 面向跨世纪人才培养,搞好工程图学及计算机图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 陆 颖 | 张茵麦 黄 英 | |
8 | 辽宁分校 | 以大土木思路改革工民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 刘 斌 | 胡永春 王维纲 杨占华 张玉英 | |
9 | 理学院 | 工科实验物理课中的CAI建设 | 耿 平 | 秦勤 |
1997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单 位 | 项 目 名 称 | 主要负责人 | 主 要 参 加 者 |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强化两翼,深化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系列教学改革 | 文成秀 | 姚玉玺 项欣 黄雨华 王炬 |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面向跨世纪人才培养,搞好《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巩亚东 | 史家顺 胡明 原所先 高航 | |
3 | 工商管理学院 | 对本科生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冷克平 | 张忠贤 李森 张吉善 丁战 | |
4 | 黄金学院 | 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 | 卢清国 | 张腾 王大海 张洪仁 郝文阁 | |
5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原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 | 王淑仁 | 杜立群 权太国 李树军 陈松庆 | |
6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研究与实践 | 梁力 | 薛荫春 王桂花 | |
7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复合材料专业学生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 茹洪强 | 何凤鸣 贾英全 周国理 洪恒泉 | |
8 | 教务处 | 高等学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 曹克颖 | 陆建宁 | |
9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冶金工程概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李广田 | 李凯 岳俊才 刘喜海 施月循 | |
10 | 机械工程学院 | 围绕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程制图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 于得仁 | 张茵麦 张振伟 | |
11 | 理学院 | 根据分析化学学科特点组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 徐烨 | 万桂馥 苏永渤 王乃芝 张秀娟 | |
12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提高电工基础课教学质量 | 吴建华 | ||
13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加强实验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 | 王良 | 宋君烈 孙江 陈静维 韩清菊 | |
14 | 计算中心 | 尖子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司岩 | 高文兴 滕超 尚子扬 | |
15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运用教育理论,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 王兴伟 | ||
16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 国际互联网在科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柳静献 |
1996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 | 单位 | 项目参加人 | |
1 | 拓宽专业、强化管理、深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 校一等 | 机械学院 | 陈良玉 方昆凡 张纯宇 孙志礼 黄 英 | |
2 | 工科大学物理现代化、工程化、素质化的研究与实践 | 校一等 | 理学院 | 车韵怡 关亚文 高丛林 王燕生 马龙光 | |
3 | 深化改革,培养高质量安全技术人才 | 校一等 | 土木学院 | 王福成 徐竹云 孙 熙 许开立 | |
4 | 大学生军训工作规范化训练实践与探索 | 校一等 | 武装部 | 薛东利 魏廷汉 于艳秋 郭长江 | |
5 | 电路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及《教学优化软件》的研究与实践 | 校一等 | 信息学院 | 孙玉琴 陈绍林 王安娜 吴建华 殷洪义 | |
6 |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 校一等 | 教务处 | 曹云凤 咸锦子 王 宁 高文兴 刘继才 | |
7 |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校二等 | 学生处 | 齐书聪 李如意 陈兴华 杨桂香 | |
8 | 立足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上好法律基础课 | 校二等 | 学生处 | 赵兴宏 | |
9 | 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的研制及其在教学和实验中的应用 | 校二等 | 信息学院 | 赵姝颖 齐维艳 王 剑 张国范 | |
10 |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人才 | 校二等 | 信息学院 | 徐 峰 吴国刚 张素云仇振岳 | |
11 | 抓好快班,严格重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信息学院 | 荣西林 宋君烈 孙 萍 | |
12 | 探索《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 校二等 | 文法学院 | 葛桂荣 | |
13 | 探索文科《革命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 校二等 | 文法学院 | 邱秀华 | |
14 | 搞好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校二等 | 机械学院 | 文成秀 姚玉玺 黄雨华 | |
15 | 用动态思维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 校二等 | 机械学院 | 于得仁 | |
16 | 在解决理论力学与物理的力学部分重复问题的新举措 | 校二等 | 理学院 | 王铁光 颜世英 马龙光 | |
17 | 努力探索工科物理教学的改革 | 校二等 | 理学院 | 杨国华 | |
18 | 校际合作进行工程液体力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 | 校二等 | 材料学院 | 李元明 刘德恩 李福忠 | |
19 | 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提高网球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体育部 | 张锐锋 | |
20 | 积极组织,正确引导,促进我校CAI不断发展 | 校二等 | 教务处计算中心 | 李金文 吕雅文 朱志良 张树军 廖 欣 | |
21 | 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全面发展《计算机电子线 路与数字逻辑》课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信息学院 | 王兴元 | |
22 | 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高能型人才 | 校二等 | 工商学院 | 王迎军 郭亚军 樊治平 | |
23 |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微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计算中心 | 蒋本铁 司 岩 庞士宗 易秀双 尚子扬 | |
24 | 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实践 | 校二等 | 秦皇岛分校 | 孙雪莲 |
1995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 | 单位 | 项目参加人 | |
1 | 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实践 | 校一等 | 热能系 | 蔡九菊 马德普 王秀芬 | |
2 | 创造沐浴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尽早外语过关 | 校一等 | 秦皇岛分校 | 郝启成 | |
3 | 深化《冶传》教学改革,适应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 校一等 | 钢冶系 | 邹宗树 | |
4 | 尖子班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 校一等 | 理学院 | 迟汉忠 | |
5 | 理工科非管理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校二等 | 工商学院 | 康锦江 郭 伏 | |
6 | 安全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及其在实验教 学改革中的应用 | 校二等 | 土木学院 | 许开立 陈宝智 | |
7 | 定岗实习与做专题相结合是强化生产实习的有效途径 | 校二等 | 加工系 | 丁桦 郭长武 曹富荣 | |
8 | 《税收》教学方法探索 | 校二等 | 秦皇岛分校 | 潘兆国 | |
9 |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材料系 | 李春生 | |
10 | 遵循大纲、讲求方法、强化教学、提高质量 | 校二等 | 外语系 | 徐晓晖 邵 杉 | |
11 | 深入研究教学法,提高体育理论课的质量 | 校二等 | 体育部 | 姜庆祥 | |
12 | 严格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土木学院 | 高福聚 | |
13 | 尖子班电路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 校二等 | 自控系 | 孙玉琴 殷洪义 | |
14 |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型人才 | 校二等 | 钢冶系 | 沙 骏 孙国会 肖玉光 | |
15 | 突出专科特色,教好材料力学课程 | 校二等 | 辽宁分校 | 宁英吉 | |
16 | 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理学院 | 辛子华 张玉政 张守志 | |
17 | 为提高效果,采取的几项措施 | 校二等 | 理学院 | 万桂馥 |
1994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 | 单位 | 项目参加人 | |
1 | 《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 校一等 | 热能系 | 钱文耀 王承阳 | |
2 |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方法 | 校一等 | 秦皇岛分校 | 刘 群 惠兴杰 王新心 | |
3 | 以加强“人才创造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化《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 校一等 | 机械学院 | 于得仁 张茵麦 | |
4 |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教学质量 | 校一等 | 计算机系 | 王兴伟 | |
5 |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搞好电工学试题库管理 | 校一等 | 自控系 | 马 翎 孙 平 袁可为 | |
6 | 强化结业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 校二等 | 钢冶系 | 施月循 姜茂发 王文忠 | |
7 |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体育部 | 姜 莉 | |
8 | 坚持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提高《机械设计》课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机械学院 | 赵乃素 林 菁 张树杰 | |
9 | 研制计算机硬件实验系统,改革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 | 校二等 | 计算机系 | 高福祥 齐志儒 崔秀丽 | |
10 | 教学----精雕细刻的艺术 | 校二等 | 材料系 | 焦永光 | |
11 | 坚持贯彻英语教学大纲,锐意改革,夺取统考和教学工作的新胜利 | 校二等 | 外语系 | 刘凤兰 杨国宾 孔会德 王丽婷 李丽苹 | |
12 | 工科大学物理现代化,工程化的改革生 | 校二等 | 理学院 | 王燕生 关亚文 车韵怡 | |
13 |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 校二等 | 理学院 | 刘俊山 | |
14 | 用光学弹性法进行材料力学课程的改革 | 校二等 | 理学院 | 宁英吉 | |
15 |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 校二等 | 自控系 | 陈晓波 余 强 | |
16 | 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当前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 校二等 | 自控系 | 邓晓颖 | |
17 | 抓住《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三个环节”,搞好教书育人 | 校二等 | 文法学院 | 邱秀华 | |
18 | 指导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 | 校二等 | 有色系 | 翟秀静 |
1993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项目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 | 单位 | 项目参加人 | |
1 | 注重潜课程作用,运用课程问题论的原则,贯彻计算机绘图内容 | 校一等 | 机械学院 | 张茵麦 | |
2 | 一步到位与专业课同步,搞好专业外语教学 | 校一等 | 计算机系 | 李景银 王永军 王家华 李晶姣 黄宝珍 | |
3 | 足球专项课的优化设计与实践 | 校一等 | 体育部 | 高世杰 | |
4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仪表机械零件课的教学效果 | 校一等 | 自控系 | 陈晓波 | |
5 | 谈高校数学教学法--实践于概率与统计课 | 校一等 | 秦皇岛分校 | 刘 群 | |
6 | 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 校二等 | 矿物系 | 杨秀媛 | |
7 |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技英语教学水平 | 校二等 | 有色系 | 黄振奇 | |
8 | 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课程建设及实践 | 校二等 | 加工系 | 吴 迪 周志敏 | |
9 |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好四级英语考试 | 校二等 | 自控系 | 宋志强 仇振岳 冯 健 狄洛薇 李丽洁 | |
10 | 团结奋斗,深入开展电工学教学改革 | 校二等 | 自控系 | 宋君烈 王桂兰 孙 萍李 俊 陈静维 | |
11 | “炼钢机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校二等 | 机械学院 | 李纯忠 | |
12 | 开创机电一体化综合课的经验总结 | 校二等 | 机械学院 | 刘 杰 | |
13 | 熵增原理的形象化演示实验的探讨 | 校二等 | 热能系 | 钱文耀 | |
14 | 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运筹教学体系 | 校二等 | 工商学院 | 钟磊钢 | |
15 | 结合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大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 校二等 | 工商学院 | 郭 伏 | |
16 | 加强教研室管理,提高优秀课水平 | 校二等 | 数学系 | 薛嘉庆 李启国 车向凯 尤全德 池贞玉 | |
17 | 在材料力学中如何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有机结合的教改研究 | 校二等 | 力学系 | 周康年 刘 均 王德有 | |
18 | 一切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数据库人才 | 校二等 | 计算机系 | 鲁振德 翟秉仁 王家华 | |
19 | 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深化电子课教学改革 | 校二等 | 计算机系 | 李晶姣 王文辉 | |
20 | 强化体育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体育部 | 刘荣富 | |
21 | 全面贯彻英语教学大纲,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外语系 | 姜玢玢 杨国宏 柴 宏 | |
22 | 落实英语教学大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 校二等 | 外语系 | 于 燕 连剑影李素菊 曾 凯 韩功孝 李秀丽 郭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