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厅〔2017〕4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8〕5号)有关精神,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东北大学将继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动我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支撑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建设规划
根据教育部2017-2020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结合实际,东北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范围如下:
1、物理学;2、天文学;3、地理学;4、大气科学;5、海洋科学;6、地球物理学;7、地质学;8、力学类;9、仪器类;10、材料类;11、电气类;12、电子信息类;13、自动化类;14、计算机类;15、水利类;16、纺织类;17、轻工类;18、海洋类;19、生物医学类;20、安全科学与工程类;21、生物工程类;22、公安技术类;23、经济管理类;24、法学类;25、文学类(含新闻传播学);26、艺术学类。
三、建设内容
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2、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始终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需求,重点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网络化条件下实验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4、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要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加强相关技术可靠性研究,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5、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
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积极探索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模式。
四、注意事项
1、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符合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要求。
2、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3、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确保符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五、组织管理
1、项目申报与评选
欲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负责人需提交《东北大学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表》(附件1),学院审核后填写《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2),经学院领导签署意见后于11月18日前将2个附件的纸质版报送至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电子版发送至shenqm@mail.neu.edu.cn,教务处将组织相关项目论证评审会,最终确定建设项目名单,并予以公布。
2、项目建设与保障
各学院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主体,负责项目建设进度的监控、建设内容的审核及实验的开放共享、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等。
教务处负责第三方委托服务单位的遴选与管理、项目的验收及建设资金的归口管理。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本通知要求,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有关工作。
附件1:东北大学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表
附件2: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汇总表
教务处
2019年11月5日
附件1:东北大学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表.docx
附件2: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汇总表.xlsx